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研中心 > 热点培训
国育智库大讲堂第二期开讲 谢维和解读“双一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

发布时间:2017-03-30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双一流”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它的定性就是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3月29日,国育智库大讲堂第二期开讲,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就“双一流”建设的若干思考作专题讲座。

谢维和教授围绕“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从 “一流”、“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三个关键词进行深度解读,分析实施“双一流”建设的新挑战、新要求,提出树立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

“双一流”建设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继211、985项目基础上的一个新的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工程。谢维和教授指出,“双一流”既是211、985的延续,又不同以往。“双一流”强调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对国家、人民、世界有意义的人才。“双一流”的战略是支撑创新驱动发展,以服务经社会发展,对国家、地方、世界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为导向,目标是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落实“双一流”的政策,科学全面的理解“一流、世界、与高等教育强国”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谢维和指出,“双一流”建设中有高层次学校,也有低层次学校,各类学校应该在自己的层次中追求质量和水平。“一流”是追求大学服务的质量,是要引导高校追求学校服务水平和质量,而不是追求层次。“双一流”建设,应该是高水平的大学与学科,而不应该仅仅是高层次的大学与学科。“世界”是包含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具体概念。世界一流,可以是欧美地区的世界一流,也可以是世界不同地区的世界一流,关键在于大学的在特定地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个“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是具有高等教育的结构性优势,不能仅是是排行榜上进入前100的大学与学科。而结构性优势是应该能满足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与知识的需求,引领不同行业发展的大学与学科。

相比“211”、“985”,双一流”建设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大学和学科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谢维和强调,第一,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包括排名竞争力和话语竞争力。第二,要有中国特色的一流,也就是不仅要有一流的共性,也必须有中国的个性,是在世界一流大学的普遍标准的基础上的民族性。第三,要服务于国家创新战略驱动的实施,做出突出的贡献,“双一流”建设要积极推进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

“双一流”建设对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将产生引领性的作用。谢维和指出,高校在参与中要树立“三个意识”。一是机遇意识。“双一流”不仅是重点大学的机遇,而且也是地方大学的机遇。 “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不是若干所重点大学的事情,而是全国高等学校的事情,涉及各个地方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的实施与启动。二是自主创新意识。高校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和创新实施方式。三是改革意识。“双一流”建设对高校,尤其是对地方高等学校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其中最根本的就是体制改革,包括治理模式的体制改革、大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育教学改革。

讲座结束后,谢维和教授还就现场和在线观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

(通讯员   王怡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