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聚焦产教融合的中国方案

发布时间:2017-09-25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教育如何应对当前全球化的挑战?9月21日,在2017欧亚经济论坛教育分会曁第二届“一带一路”产教融合与企业国际化发展论坛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走出去取得成效,引进来才会更有动力和前途。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国内,在吸收借鉴的同时推动国内优秀的教育资源再走出去,形成自己的优势和品牌,这是中国为全球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案。推动智慧学习工场建设是未来大学、职业院校的核心动力、是未来大学、未来高校、未来职业院校的一个核心载体。


推动智慧学习工场建设是未来大学、职业院校的核心动力

论坛开幕式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指出,过去产业链中缺科技和人才这两个要素,人才培养链中又忽视了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这就导致有些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要求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需要更加迫切地推动产教融合,让产业需求来引导教育培养,在产业链中更加重视科技和人才要素,在教育链中加入人才需求、技术需求的要求,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之间的同频共振。

在陈锋看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离不开产业合作、技术合作和教育合作,三者联动、协同、交融。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写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先后在ICT、大数据、智能制造、VR/AR、数字媒体等先进领域和应用文科领域推动一系列的示范项目。

陈锋建议,深度推动产教融合,通过产教融合这把“利剑”推动高校的转型发展。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模式通过产教融合这个媒介充分结合起来。


培养国际人才资源“引进来”与"走出去"

“在国际化背景下,教育部学校建设规划发展中心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工作总体定位是‘一体两翼’”。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刘志敏处长介绍。他说:“在引进来方面,我们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就。最早的一个项目,就是教育部学校建设规划发展中心与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合作实施“双百计划”,计划在五年内推动中美100对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深入合作,中美100对校企深度融合,搭建中美应用技术教育领域高校和企业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并形成长效机制。目前“双百计划”确定了首批14所试点院校和28所项目培育院校。”

“‘双百计划’,一是采用平台对平台,高校+企业的合作模式,实现精准对接国家战略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共享;二是与帮助项目院校建设有竞争力的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三是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国际合作,接入本地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全球化的技术生态圈,不断做强以产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价值链。”刘志敏表示,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还探讨怎样和美国的先进科研生产力、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并将此引进来,为此提出“彩虹计划”的构想,把美国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教授等,根据中国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做相应的结合和融合。同时,与英国、爱尔兰、芬兰、德国等发达国家构建“平台对平台、学校+企业”的合作模式,受到广泛赞誉。

关于国际人才培养的“走出去”,陈锋向记者介绍,在去年举办的“一带一路”产教融合与企业国际化发展论坛上,教育部学校建设规划发展中心倡仪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化人力资源联盟和“丝路国际学院”,希望以联合体的方式共同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搭建平台对平台的合作体系。首先,搭建一个国际化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建设“国际人力资源发展联盟”,以联盟作为核心平台,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组成,推动“丝路国际学院”建设。同时,欢迎“一带一路”有关国家的教育组织、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组织和联盟对接,或加入联盟。“欢迎国内正在走出去或者已经走出去的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到联盟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主导和推动作用,也希望我们有志于走出去的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加入到联盟里。”陈锋表示,探索建立一种校企共同走出去的“丝路国际学院”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构建国际合作和智慧学习工场的全球网络

论坛期间,刘志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合作不是单纯的教育领域之间的合作,而必须将产业合作、技术合作和教育合作统筹起来考虑,即产教融合方式来推动“一带一路”的教育合作。为学习引进更多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教育部学校建设规划发展中心不断加强与多国联动,构建开放的国际合作平台,拓宽“一体两翼”的国际教育合作网络。

“教育部学校建设规划发展中心打造的这个合作模式,可称之为“平台+生态”的模式。”刘志敏介绍,一是将中心作为一个平台,根据中国的需求作转化的集成。二是深度转化和自主创作相结合。引进来国外的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等,既要原汁原味,又要根据需求做系统化的设计和根本性的改造,而不是仅仅全部拿过来嫁接。”重要是转化的机制过程中,是中国的教师参与到整个的研究当中的,这就可以根据当地需要、本地产业总体情况跟行业需求来“量体裁衣。”三是“以我为主,创造转化”,这和以往的国际合作显著不同,要求合作方要做梯度开放,平台推广,以开放共享的机制,更好的推动整个领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