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两会话教育丨儿童第一,路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8-03-08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由于全面二孩时代的来临和社会教育需求的提升,学前教育成为近年全国两会持续走热的议题。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是?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政府工作报告为今年教育改革发展划出了“重点”,李克强总理指出要: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

“更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


关于“学前教育”,代表们关注什么?

大数据分析发现,关于两会,最受关注的主题词中,学前教育位居前列。其中,呼吁“学前教育立法”的最多,占比24.59%。其次是“学前教育是否纳入义务教育”、“入园难”、民办幼儿园以及“普惠性幼儿园”。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有关学前教育的建议提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出台“学前教育法”,二是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包括将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但后者引发了较大争议,在代表委员之间也有不同看法。在持续的舆论交锋以及教育部回应后,有关“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明显减弱。

此外,由于学前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社会各界对“入园难”问题依然高度关切,在扶持和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建设普惠性幼儿园方面有较大共识。


儿童对中国的未来有多重要?

“儿童成长的好,国家才能更好。”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指出,儿童第一,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的基本法则。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本质上就是国家的成长和发展。一个不关心儿童成长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

到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我们将会有接近6亿多的学生进入到我们的教育体系中间。而今天的孩子,到2030年,到2050年他们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精神面貌,他们的科学文化的水平,他们的能力,决定了我们国家发展的高度。


智能社会,学前教育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国家进入新时代,教育处于新周期,科技孕育新未来,三个历史性变革的叠加,必然使教育的改革创新呈现交流激荡的格局。教育和学校正处在形态变革的前夜。这是自工业化以来最深刻的一次变革。面对变革,我们怎样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时代的新人?

智能社会将给学前教育带来两个方面重大挑战:

第一个方面,重复性的劳动、可标准化的劳动都将被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所替代。第二个方面,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可以被人工智能完全彻底取代,并且人工智能能够做得更好。


未来学校的方向是什么?

为了促进面向未来的儿童发展,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专门推出《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聚焦0—18岁的儿童成长,构建一个面向未来和服务时代的研究和实验平台。

未来学校专注于儿童发展,儿童成长是第一概念,学校创新是第二概念。教育改革创新是为了儿童成长,儿童成长的需要,才决定了学校的需要。

儿童成长是面向未来教育改革第一概念,构建一个未来的学校,是创新一个学校的形态,是为了服务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发展的领域,成长即学习,成长即课程。相应而言,有设计的成长环境就是学校。

儿童的成长有四个基本问题,这也是儿童研究院的工作前提: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儿童应该成长为什么样子,儿童应当如何成长,如何设计儿童的成长。


为什么是儿童研究院?

依托《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建立一批重点依托的研究基地,儿童研究院正在其中。

2018年1月27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联合共建的全国首家儿童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这传递出明确信号:儿童研究院是中国首家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角度研究儿童发展的综合性平台,将推动儿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构建,推动儿童服务的供应链改革。

儿童研究院将致力于推动五大领域的研究和创新:研究儿童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组织跨学科力量研究儿童的成长,研究面向未来的儿童教育形态,推动儿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的构建,推动儿童服务的供应链改革。

未来10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还将与和合作伙伴一起投入1亿元以上的创新基金,用于儿童领域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将设立100亿元以上的儿童发展投资基金,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实验项目和专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动1000个以上示范性试验项目和创新项目,这些成果将惠及10万个以上的学校、幼儿园和儿童中心,成为未来学校建设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