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名家说丨如何引导孩子的未来——基础教育的立体化创新

发布时间:2018-05-24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

5月16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暨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举行,多位专家学者与基础教育领域的实践者齐聚一堂,展开探讨。


本期名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校长董红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毛亚庆

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支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校长付晓洁



未来教育重点在于学习方式变革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要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面向来来教育的主要目标,将面向少数‘超常’‘天才’‘资优’学生的英才教育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大、中、小、幼教育的街接和教育、科技乃至社会各界的携手,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重点,探索‘点面结合’的多种模式,构建起立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在常态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校长董红军:“创新人才能主动适应并积极引领改变,能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普通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人才,应思考如何在常态教育教学活动中,在日常学校生活中培养创新人才。”

第一,引导学生确立发展目标,使学生心有方向,学有所长;

第二,设置多领域、分水平课程,使学生有多种选择;

第三,开展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的学科教研能力和育人能力;

第四,建设适应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环境。

学校要用心营造有质感的教育,尽心造就有价值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各学校注重内涵发展,而不是在单一维度竞争,要尊重、包容和信任学校的实践和积极探索。


从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内涵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毛亚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决定了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人才,要思考教育的本真问题,要引导学生响应时代诉求。”

基础教育要从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内涵发展。学校教育要超越知识,为学生提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的教育。国家层面倡导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应给予学校自主的空间,使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重视分数转向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高级行为能力,是人类心理机能的高级表现。

“我国教育需要由过于重视分数转向重视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强调成果的新颖性和有用性。针对特殊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实施英才教育。英才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人力资源中最稀缺的资源,而英才教育的使命是培育国家发展所需的各类英才。英才教育并不神秘,只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形式。”

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一方面,要开设专门的思维课程,并在各科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另一方面,要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机制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支瑶表示,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培养创新人才:

◪ 不断丰富指向创想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尤其是科技类课程建设;

◪ 改进指向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积极探索与推进项目学习;

◪ 探索STEM教育,学习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经验,通过体验式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是部分学生的‘专利’;创新思维是基础,创意设计与实现是关键;要通过丰富多元的课程供给、扎实有效的课程实施来培养学生;机制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关键。”


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创新意识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校长付晓洁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对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好奇心和兴趣。越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就越应该思考教育的根本。”

关于课堂,至少要关注三个方面——

◪ 由原来设计“教”,转变成设计“学”,由思考教师怎样教得精彩,转变为思考学生怎样围绕课程标准学习。

◪ 构建包容、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文化。

◪ 课堂教学应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应尊重学生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尊重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挑战,要高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


本次研讨会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为更好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编制工作建言献策,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已连续举行多次研讨会,并将继续关注该领域,请密切关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网、中国教育智库网官网相关信息。

(通讯员  李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