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农民日报》: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发布时间:2018-05-25                               来源:《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今日刊登《产教融合,让大学与乡村“同频共振》,看第五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专家共话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前提,人才是关键。产教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然而,当前大学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还不能充分满足乡村振兴的新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大学应该有哪些作为?有哪些又是大学可以作为的?

日前,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华职业教育社、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来自三农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地方大学代表,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享和对话等形式,就大学与乡村如何“同振共兴”展开讨论。


珍惜历史使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服务社会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大学具有天然的文化优势、创新优势、智库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有可为。


教育部副部长孙尧说:“大学在新时代一定能有新作为。每一年在应届阶段高中学生当中,很重要一部分是进入了地方大学。每一所学校都更加贴近所在的省、市、地区,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相应的人才。同时,也为国家对应的行业领域培养相应的人才。”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表示:“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应用型高校要明确定位、使命与担当,要坚守责任,要落实到扎根城乡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要实现学习者的高质量就业,要把论文写在工厂、农田和社区。大学要不断自我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秘书长翁鸣有着相同观点:“人才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前些年农村的很多资源都是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除人才瓶颈制约,要双向流动,城市的人才、资金要流到农村去,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的发展,才能留得住人。所以要畅通智力、技术的下乡通道,聚集社会各方人才,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产教融合恰好开辟了大学和乡村共同发展的通道。”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驻马店市政府、黄淮学院共同启动了国内第一个企业家学院。该学院将打造成为企业家成长发展的服务平台,是校企合作的战略枢纽。通过构筑企业家学院卓越创新联盟,吸引国际国内一流大学、全球知名科研机构、知名企业与地方院校建构常态化合作关系,通过先进技术和管理资源导入,推动地方院校成为引力中心。


瞄准社会需求,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

教育作为供给侧的改革的一方,如何通过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黑龙江省甘南乡村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实施基础技能培训、开展跟踪服务指导,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甘南培养模式:精准调研明需求,根据农民的个性化和分散性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用精品课程建体系,专职教师为农民提供产能全程服务;用精心评价立标准,学员需经严格考核认定后才能毕业。

山东省潍坊科技学院:利用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运用大数据思维,创建寿光市农业大数据监管平台,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全方位、可追溯的监管。

福建省三明学院:通过和业界、行业或者企业形成产业联盟,形成实体或者虚拟的产业学院,将企业资源有效引入校内,将企业和学校以项目为纽带来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


论坛举办期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汉唐教育集团等四方代表共同签署了乡村振兴学院(现代农业智慧学习工场)合作协议,启程于驻马店、崛起于中原、服务于全国的第一个具有推广价值的现代农业产业集成性服务平台破土而出,开启了产教融合新征程,将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接受专访时表示,乡村振兴学院是以产教融合来体现智慧学习工场特点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创新方式,要纵向解决农业的科学技术,打通从创新源头到田间地头这样一个创新链;横向解决科技成果怎么转化到千家万户,怎么实现广泛应用的问题。通过乡村振兴学院把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好的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智慧学习工场在驻马店得到转化和应用,全面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科技问题、人才问题和产业化机制问题。


创新培养机制,推动高校与乡村同步发展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大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创新作为,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是大学职责所在,也是大学推动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大好时机。

“高校的人才智力、学科、技术、理论研究等优势,最终要通过社会这个桥梁,走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河北农业大学科教兴农中心副主任赵国先认为,“进入新时代,学校发展要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以农业学科为特色,多学科相互支撑,积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对地方大学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诉求,地方大学也应在对三农深入细致的调研基础上,对学科设置、师资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配套性改革。“高校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推动高校农业人才培养流程再造、打造学科专业集群,改革专业设置供给,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军说。


作为国内第一个产教融合机制平台与企业家成长集成服务平台,企业家学院是高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服务企业的前沿阵地,可实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同步发展。

而乡村振兴学院启动后,根据当前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具体要求,相关科技资源、产业资源、国际合作资源落户到乡村振兴学院,通过提供大量科技和人才支持,将为农业高等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