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响应总体国家安全观,安全智慧学习工场启动了

发布时间:2019-01-24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2018年,我国应急安全人才缺口达到70万。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财政部、科学技术部联合下发了《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 “到2020年,安全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万亿元。”

安全产业具有跨学科、复杂性、基础性等特点,需要大量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建平台:打造安全领域环高校区域创新引擎

1月22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的推进安全智慧学习工场建设座谈会在京举办。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原政委李金文、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原队长张高潮、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长唐豹、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张锦龙、广西财经学院院长夏飞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新兴际华应急产业有限公司、北京神州泰岳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网安等领先企业、高校、行业组织的代表参会。

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安全领域推出的创新实验,是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和“11种安全”国家安全体系,适应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趋势。

安全智慧学习工场以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为核心机制,充分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资源,构建集成平台,共同打造未来学校的发展内核,安全领域环高校区域创新引擎,集成安全学院、安全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安全文化小镇等功能,是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场所、科研成果与人力资本的超级孵化器和转化器。


汇力量:安全智慧学习工场这么建

安全产业是事关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重大需求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我们要抓住高校和职业院校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机遇、抓住安全产业大发展的机遇、抓住产教融合大发展的机遇,努力把机遇汇聚成推进安全智慧学习工场建设的巨大力量。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表示:

“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是中心在安全领域布局的重大项目,本次会议是安全智慧学习工场建设的启动会、推进会,要进一步细化安全智慧学习工场建设的思路、合作机制,共同举起安全教育的旗帜,加快推动安全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每一个安全智慧学习工场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服务于国家总体安全战略的创新引擎。”

下一步:

1. 一是要“实”,汇聚更多专家和资源,加速落地;

2. 二是要“ 深”,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细化安全智慧学习工场建设内涵;

3. 三是要“合”,合作共赢、共建共享、从一个平台不断向创新生态演化。发扬“实干、实干、再实干”的精神,推动安全智慧学习工场事业不断前进,助力国家安全体系建设。


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原政委李金文:“要加大消防安全管理、应急救援、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人才培养力度;要成立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编写新时代的安全教科书。”

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原队长张高潮:“消防安全工作的多层次决定了消防教育体系的复杂性,迫切需要在消防教育方面形成合力;消防教育工作是多维度的,需要形成一种产业链式的教育,促进安全产业链和教育链融合发展;消防安全工作涉及的广泛性决定了跨学科教育的特色,安全产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长唐豹:“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标准体系;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要完善人才培养宣传教育培训机制。”

北京国育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德明:“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下,公司承担在全国建设安全智慧学习工场的任务,包括建设安全学院、安全产业园、安全小镇、安全谷等。公司的实践为安全智慧学习工场的落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国育华可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平:“安全智慧学习工场以人才和科技为驱动,旨在打造环高校区域创新引擎,包含安全学院、安全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和安全文化小镇等功能模块,协同构建平台、智库、产业IP、高校、政府和社会资本多方参与的创新生态,实现开放多元、互联互通、众筹共建、共生共享。”

成都鼎晟汇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志学介绍了安全学院驱动引擎——自适应学习平台。自适应学习平台应用先进计算技术搜集学生学习数据,通过不断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每位学生动态推荐最适合学生的学习路径和内容,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并预测未来的学习效果。

北京身临其境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宣付介绍了安全教室、安全研学旅行营地(基地)以及安全文化小镇,为安全教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领先且切实可行的整体化智慧解决方案。

与会人员围绕安全智慧学习工场协同创新中心推进思路、各方优势与参与方式、运行机制等议题,开展了圆桌讨论,相关安全领域领先企业、园区、科研院所和高校、职业院校专家、代表积极建言。在上述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应急安全人才培养将呈现“新气象”。

(通讯员  王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