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丝路”路线图有了

发布时间:2019-03-25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产教融合的数字丝路

3月27日即将在北京举行的数字丝路产教融合研讨会,是在当前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发展背景与“一带一路”框架下,聚焦产教深度融合模式的升级与“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构建,为充分发挥“百校工程”项目的平台潜能探索创新发展路径。

此次会议着眼于搭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化产教融合平台,引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产业及教育界的高度瞩目。厄瓜多尔大使馆、联想集团副总裁唐昭平、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宗友、发展中国家工程技术科学院李怡章院长、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主席曼祖尔·索莫罗、亚太工程学会联合会原主席拉曼大学蔡贤德校长,以及国际工程教育专家、曾任两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的钟义信院士将到会研讨。


百校互联平台:让高校与产业发展同步演化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自2016年5月开始推动的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由曙光瑞翼教育实施,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百所应用型院校,建设兼具人才培养与科研应用服务功能的产教融合基地,依托百校互联平台,为高校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应用服务等方向提供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

创新应用能力的缺失,是地方高校无力服务于区域发展、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趋势的关键原因。

“百校工程”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在高校中建设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发挥地方高校各层次多学科的人才优势,与高校所在区域的政府部门及企业形成紧密合作关系,进而百校联网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并与教育部、科技部、科研机构以及科技龙头企业合作,共同构建具有强大计算资源、人才资源、项目资源的百校联合体,依托资源与应用创新的共享协同机制,不断提升参与高校的创新应用的内力,解决与产业发展同步演化的问题。

目前,“百校工程”已建成国内目前唯一的高校互联分布式计算平台,整合了跨地域高校的庞大科研应用资源,同时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行业应用服务方面积累了很多产教融合创新经验。


“百校工程”进阶2.0:面向更多元产业领域

在百校平台的高校接入和功能搭建逐步完成之后,它在协同应用创新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也为深度产教融合的机制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数据行业应用产品,提升合作院校行业应用水平,瑞翼教育面向合作院校发布了教育大数据行业应用项目,将这一系统应用分解为科研维度、环境维度、生活维度、管理维度以及教学维度等五个方面,分别由“百校工程”的16所参与院校承担。利用高校自身的数据资源优势,在互联平台所提供的协同研发机制与强大计算资源的支撑下,教育大数据协同体已经实现了原型构建和初步的应用。

目前,“百校工程”的院校不仅根据自身区域特点分别开展了近200项行业应用项目,也逐步利用互联平台协同开展应用创新。

随着“大平台+”战略的实施,“百校工程”进入2.0建设阶段,引入以“农校通”项目为代表的跨学校跨学科协同开发集成应用的平台机制,开启互联平台上校企协同创新大规模集成应用的先声。

该项目依托河南、山东地区的多所“百校工程”院校,为农校通临沂基地协同打造绿色食品供应链的大数据系统。根据各个院校的学科特点、技术优势以及地理位置特征,农校通项目的各个子系统由这些院校协同完成。

“百校工程”面向多元的产业领域积极开拓的协同行业应用创新项目已达27项。

 

国际化工程教育体系:着眼毕业生能力建设

“百校工程”遵循国际工程教育着眼于毕业生能力的精神,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进行合格性评价,明确界定毕业生能力要求,聚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且围绕这些预期的学习结果来反向设计教学活动,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方面,都围绕毕业生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同时强调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

为了能够让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能够真正扎根中国高校,建立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化工程教育体系,此次会议上,钟义信院士与拉曼大学蔡贤德校长将会领衔展开国际化教育体系构建的深入研讨。


大平台+战略助力突破,他们做的不错!

通过“百校工程”项目的建设,许多参与院校抓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产业革命的机遇,提升行业应用服务能力,建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出产教深度融合所带来教育变革动能。

• 广东白云学院

该学院打造新型产业学院的模式,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采取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办学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共建专业、共建实验室、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师资队伍、共同研发项目,在“百校工程”项目建设上取得长足进展。

• 枣庄学院

地处鲁南地区的枣庄学院,提出打造应用型专业集群战略,高度重视“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的建设,从校企的“8 个共同”的基础上建立全过程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这些院校的创新改变正是“百校工程”在应用型转型推动作用上一个缩影。

还有他们

• 池州学院与区域内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建立具有鲜明区域性特色的产教融合;

• 南宁师范大学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

• 盐城师范学院大胆探索新建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之路;

• 洛阳理工学院构建包括人才培养、资源开发、科研支撑、行业应用及社会服务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大数据生态体系。


实施“大平台+”战略的“百校工程”有哪些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与协同应用的机制创新?在面向“一带一路”构建的国际化产教融合平台上,又有哪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的深化探索? 3月27日,在北京举办的数字丝路产教融合研讨会上都会一一揭晓。

(通讯员  李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