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导航:应用型高校改革发展之路的成就、问题与建议丨公开课笔记③

发布时间:2020-03-25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规划是把握未来发展机遇的重要战略手段。“十四五”时期教育规划,是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各级教育进入新时期的五年规划,也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五年规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为服务教育“十四五”规划制定,疫情期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以线上公开课形式邀请专家大咖围绕“十四五”期间教育规划面临的形势、规划方法论、重点关注问题等精准开方,对症下药。


一、应用型高校改革历程回顾

为改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现象,应用型高校应运而生。从学校层面看,2013年,高等教育系统的1129所本科院校,办学目标大都定位为学术型院校,评价方式也以追赶世界一流学术型大学为标准。从学科专业设置看,大多数专业是从学校自身经济效益和生源市场行情考虑,而忽视社会大系统中经济、科技及等文化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毕业生人数最多的20个专业就培养了65.5万人,占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总数的58%;其余317个专业共培养学生47.4万,仅占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总数的42%。热门应用学科类专业低水平重复开设导致毕业生结构性过剩与就业难。

将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同时将独立学院转设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的高校,是缓解教育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举措。


二、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机制与政策保障

政策推动、试点引领和经费支持是国家推动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重要举措。2014年以来,应用型高校转型先后被列入教育“十三五”规划、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系列文件,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

 

深化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机制。从产业链角度看,对人才的需求是按照类型层次来定位的。应用型高校在产业链中,更多处于中游的地位,要为产业培养侧重应用型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在对接产业链过程中,要注重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和金融链的衔接,要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良性循环的融合体系。

 

截至目前,29个省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本省(区、市)关于“院校转型”的政策文件,通过政策扶持、经费资助和评估引导的方式鼓励试点先行。辽宁省是省人民政府发布,力度最大。四川省、吉林省、海南省、天津市、广东省等10个省、直辖市是由3个及以上部门联合发布,山东省、河南省由教育和财政联合发布,11个省、直辖市还是有教育部门发布。应用型高校在地方的转型发展得到的资源保障力度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三、应用型高校转型评价标准创新

 

我们从8个方面27项指标对应用型高校转型情况展开分析,结果显示:

■ 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办学定位日益清晰,办学定位体现应用型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规章制度建设彰显转型理念,治理结构突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

■ 应用型高校对接行业企业需求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中,专业设置逐步对接区域产业、行业发展需求,教学改革更加贴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 应用型高校坚持以能力为本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产教融合成为推进改革的主要方式 ,注重评价机制多元化和过程性评价。

■ 应用型高校不断加大实践教育教学活动平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产学研合作平台呈现多样化发展,经费投入稳步增长。

■ 应用型高校积极建设“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政策导向发生变化,突出实践性;教师实践经验与能力提升,教师挂职锻炼机会增多。

■ 应用型高校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科研成果多样化方面,科研定位逐步清晰,制度体系日渐完善,产学研合作关系不断紧密,科研成果总量和转化不断攀升。

■ 应用型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内容与形式多元化方面,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国际科研合作展开探索,专业国际认证工作有序开展。

■ 应用型高校以终身教育理念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方面,搭建终身教育立校桥,拓宽人才成长通道,非学历培训呈现多样化发展趋。

应用型高校建设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还存在着评价标准缺失、院校课程和教学改革相对不足、内部各要素紧密联系机制不强、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够、办学条件区域差异较大、部分高校国际化开放理念滞后、学历贯通综合性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尚不完善等问题。

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建议:

■ 在政策导向上更加强调本科层次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向,制订并出台应用型高校建设标准或评估标准,明确该标准与既有的高校评估标准之间的关系,标准中突出 “双师型”教师比例、横向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转化等体现应用型办学特色的指标。

■ 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成本分担、利益分配机制,推动企业、高校、教师产学研合作的积 极性,通过减税、政府购买服务、学费收益分配等多种方式推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 明确“双师型”教师内涵,制订“双师型”认定标准,在人员招聘、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等方面 给予倾斜,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中增加“双师型”指标权重。

■ 加强专业建设。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龙头企业共同开发有用、有效的课程与教材。加强全国、省市 和学校层面专业调整机制的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研究并建立科学的专业动态评估方法和标准,推动专业结构调整,更好地切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宏观把握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

■ 学校改革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制度。探索建立以技术应用转化创新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为导 向的评价体系,变“以论文为导向”为“以产品为导向”,改革成果收益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更高视野、更长远视角对教育提出了新定位,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要为更多的人去提供终身学习的庞大体系。在这个定位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之间如何协调发展的机制,是“十四五”要探讨的问题。要着力构建协调发展的机制,让每个人获得公平的终身学习机会,实现学习成果的客观评估与对应转化。

(通讯员  徐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