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轻工大学始建于1951年,是全国最早培养粮食行业人才的高校。74年来,学校坚持“因粮”发展,现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与湖北省共建、湖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学生22000余人、教师1400余人。学校实施“大食品大营养大健康”战略,建成一批优势学科专业,5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培植了一批知名品牌,扶持了众多企业,为行业和地方发展做出贡献,获多项荣誉。
教育事业统计对学校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决策依据、改革工具和资源配置提供支撑。武汉轻工大学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贯彻相关精神与要求,聚焦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目标,针对基层统计人员指标理解偏差、数据填报不规范准确、缺乏共享研判机制、队伍力量不足、培训缺乏、报送效率低等问题,通过建强“机制链”、延展“业务链”、巩固“学习链”,探索“三链融合、靶向施策”路径,助力工作提质增效。
一、办法举措
(一)建强“机制链”,在系统集成中协同发力
一是落实“一把手”工程。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成立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领导小组,覆盖21个相关职能部门。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年专题研究统计工作不低于两次,确保教育事业统计报送工作统一指挥、有力推进。二是形成“一盘棋”格局。严格执行《武汉轻工大学统计工作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武汉轻工大学统计年报负责人任务分解表》,细化42项具体任务,建立健全“校长—统计总负责人—统计填报人—各模块统计负责人”四维工作机制,明确“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将责任具体到人、量化到事,精准履责。三是加强“生师产”联动。深度分析40余张报表结构,基于数据关联特点,建立“教务处—招就处—人事处—资产处”联动工作机制,做到数据采集口径统一、数据填报标准统一、数据审核进度统一,积极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发力。
联动工作机制流程图
(二)延展“业务链”,在突出重点中靶向发力
一是善于“思全局”。研究总结《武汉轻工大学教育统计专项任务注意事项》,厘清8项统计核心指标,复盘15条易错点,总结23条填报规律,在提早一时、快人一步上有效延伸业务链触角,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二是提前“瞄靶心”。依托30余个统计分类,逐项分解77条项目,采用“分田到户”方式,制定报表填写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明确多个部门在填报同一张表的责任分工。三是积累“初速度”。定期核定学生、教师、教室等动态数据,提升基础数据准确性,结合年报与季报填报任务,将集中统计任务和分散数据采集融会贯通于全年全过程,不断提高学校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长效性。
(三)巩固“学习链”,在注重实效中持续发力
对基层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是否有针对性关乎学校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总体质效。一是拓展学习服务“冒热气”。统计牵头部门开展自学先学,深入了解基层教育事业统计人员的能力短板和知识盲区,在信息采集和统计报送过程中,预判分析统计模块指标易错区,精准化做好“扫雷工兵”。二是延展学习内容“接地气”。坚持“干什么学什么”原则按需施训,除了组织参加教育部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等统一培训外,研究制定校内多层次培训体系,开展线上+线下、理论+实操、团体+小组的三维校内专训,年度累计培训84人次。三是强化学用结合“强底气”。落实逐级自查责任,加强数据比对分析和严格把关,及时通报各部门的统计工作情况,督促提升数据质量。加强生师比、学科建设、办学条件等数据多维度分析应用,进一步发挥教育事业统计在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线培训结业证明
校内培训课件
二、工作成效
(一)创新机制链条赋能强劲,统计工作质效持续向好学校着力打通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任督二脉”,将创新基因植入教育事业统计业务全链条全流程。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建设,在四维工作机制上建立部门间的横向协同,从源头上保证教学、科研、人事、资产等关键领域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在持续优化的工作机制驱动下,2024年统计年报数据搜集填报工作由25个工作日降低至16个工作日,整体填报完成效率较往年提升36%左右,并顺利通过省级汇审。学校统计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为教育决策科学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多层培训实效持续显现,统计队伍素养逐步提升
培训模式的创新突破是提升实效的关键所在。学校打破传统单向灌输式培训的局限,创新开展混合式培训实战体系,新增了贴合基层统计人员工作实务的专项培训。除了大力支持线上国家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课程学习外,基于学校统计工作实际,开展校内专项统计实操培训,设计校内培训PPT70余页,总结“错题集”。聚焦“明规律、强重点、扫盲区”打造“速通提升训练营”,通过现场操练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填报实务,开展难点小组攻关,实现学用转化的无缝衔接,有效解决痛点,逐步推动基层统计工作队伍素养的提升。
(三)助力学校内涵建设,统计保障作用不断增强
统计工作的提质增效体现在服务能力的全方位跃升。一方面,统计意识在学校治理层面生根发芽,各部门已树立“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的工作理念。统计成果已深度融入学校治理体系,成为发展规划制定、改革成果报送的必选素材,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逐步形成。另一方面,统计服务外延持续拓展,既能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高质量的专项统计分析,也能为校内相关部门提供发展诊断报告数据支撑,特别是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专业监测评估、新增推免资格高校申请等方面提供精准的数据导航,在学校资源配置、绩效考核、发展规划等关键环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杠杆作用。
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深化统计改革创新,重点培育数据治理能力、分析预测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推动统计工作从“数库”向“智库”转型升级,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提供更强劲的统计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