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典型案例⑥丨云南省曲靖市教育体育局:铸牢教育事业统计
质量之基,赋能区域教育改革发展

发布时间:2025-11-04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曲靖市是云南省副中心城市,是全省第二大经济体,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支撑区。曲靖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2000多年的建制史,全市辖3区1市5县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有户籍人口678万、是全省户籍人口最多的市。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04所(含5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128.29万,教职工9.03万,基本形成规模大、门类全、基础实、结构优、质量高的教育改革发展格局,教育高质量综合发展水平稳居云南第一方阵。

曲靖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中心一样板两区”奋斗目标,全力建设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副中心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样板、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支撑区,持续擦亮“珠江源头、世界最大自然天成花园、古鱼王国、红色沃土、爨文化故乡”五张靓丽名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绿色三大优势,奋力推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曲靖实践。

一、主要做法

曲靖市在教育事业统计领域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五级”工作体系、完善“四套”标准台账、培育“三支”骨干力量、强化“两项”核心职能、锚定“一个”应用目标,不断提升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服务区域教育发展。实践表明,科学规范的统计机制能够有效确保数据质量支撑教育决策,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践行“五级”工作模式

教育事业统计作为教育治理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政策的精准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近年来,曲靖市立足区域实际,以“数据真实完整、流程规范高效、应用深度融合”为目标,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体系,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五级”统计网络。

 

一是严格遵循国家及省级法规,将依法统计贯穿数据采集全过程。每年按照教育部和省厅工作布置,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在党组会、局长办公会和专题会议等带头领学,亲自布置抓落实。

二是市级统筹制定实施方案,对标国家标准优化本地化操作流程。近年来,组织本级业务工作骨干积极参加教育部、省厅工作研讨,参与修订、核验系统逻辑校验、经验校验和县域核查规则累计29人次、2600余项,高质量助力省和国家教育事业统计工作。

三是市县级组建专业团队主抓落实,强化跨部门协同机制。以市级为引领,依靠县级统计业务骨干和学校业务骨干组建教育事业统计专业团队,适时为基层开展专业指导,横向联系相关业务部门,形成跨部门间的教育事业统计协同机制。

四是学校作为数据源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学校—县级—市级”三级核验制度。市级自主开发数据核验工具,县级针对本区域实际编制校验规则,学校压实核验和问题反馈,切实做到“数出有据、数出有源”。自主开发教育事业统计辅助工具1套,编制校验规则284条,在云南省内、省外部分地区推广使用。

五是保障一线统计员独立履职,实行“谁采集、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确保数据来源可溯、过程可控。该模式通过明确权责边界,形成“自上而下部署、自下而上填报”的闭环管理。

(二)创新“四类”标准台账

针对教育事业统计中常见的漏报、错报问题,曲靖市教育系统依托教育事业统计专业团队,创新性开发四类标准化电子台账:学生学籍动态台账转学、休复学的全程留痕;教职工人事档案与教学工作量关联更新;行政记录按月归档备查;横向协同打通公安、卫健等部门数据壁垒。通过“一套数据多方印证”“历史数据交叉比对”等方式,有效消除重复填报、虚报瞒报现象,数据准确率显著提升。

 

(三)培养“三支”骨干队伍

人才梯队建设采取分层培养策略:借助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指导,教育部规建中心和复旦大学联合开发的“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资源,组建本地专家智库,负责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县级选拔熟悉教育规律的业务骨干,承担片区督导职责;校级配备专(兼)职统计员,定期接受专项学习和考核,一线统计业务人员“持证工作”比例逐年提升,多年来全市统计队伍稳定率保持在80%以上。通过“师徒结对”“跟岗学习”等机制,打造了一支懂教育、精业务、善分析的复合型统计队伍,为数据质量提供人力支撑。

(四)夯实“两项”工作职能

创新建立“双轮驱动”的质量管控机制:一方面开展常态化数据核查,运用大数据比对发现异常波动;另一方面实施质量问效评估,将数据统计误差率纳入教育督导指标。同步构建“日常监测+汇总核验+质量评价”的监督体系,对弄虚作假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倒逼责任落实。

(五)强化“一个”核心目标

确立“数据+应用+决策”三位一体的核心目标,打破“重统计轻应用”的思维定式。开发教育事业统计可视化平台,实时生成学位预警、师资缺口、经费使用效能等分析报告,为新建学校布点、教师招聘计划、助学金发放等决策提供量化依据,真正实现“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依数据行动”的良性循环。

 

二、工作成效

曲靖市通过构建系统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体系,推动教育治理能力实现质的跃升,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曲靖经验”。

(一)数据质量得到根本保证

依托“五级”工作模式与“四套”标准台账的双重保障,有效消除重复填报和虚报瞒报现象。自主创新研发数据分析、核验等算法工具,使数据采集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防控”。责任追溯制与闭环管理机制的形成,让每项数据均有迹可循、有责可查,真正实现了“数出有据、数出有源”的核心要求,全市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显著提升。

(二)统计队伍专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分层培养策略打造高素质人才梯队,本地专家智库提供智力支持,县级督导员发挥枢纽作用,校级统计员实现“持证上岗”常态化,“师徒结对”“跟岗学习”等传帮带机制的建立,为数据质量筑牢人力根基。

(三)教育治理效能得到实质性提升

“双轮驱动”质量管控机制将大数据比对与质量评估有机结合,建立“日常监测+汇总核验+质量评价”体系,倒逼基层单位压实责任。特别是将数据统计误差率纳入质量评价指标,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激励机制,有效遏制弄虚作假行为。

(四)数据应用价值充分释放

“数据+应用+决策”三位一体目标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为学校布局调整、教师招聘计划、助学金发放等重大决策提供量化依据,基于统计数据形成的《曲靖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曲靖市教育强市国土空间规划》《曲靖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成果,推动了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学校布局调整等重大改革,使资源配置更精准、政策制定更科学,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深走实。

三、经验启示

曲靖市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改革和实践,不仅提升了曲靖教育的治理能力和决策水平,更为全省乃至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现代化提供了鲜活的样本,助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一)坚守法治底线是根本保障

将统计法规深度嵌入数据采集、审核、上报全流程,构筑起防范惩治统计造假的坚实屏障,使统计数据经得起法律检验,筑牢了数据质量的生命线。这种法治思维贯穿始终,确保了统计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技术创新是提质增效的关键

面对传统人工采集统计数据的效率瓶颈,曲靖市主动拥抱信息化,运用责任追溯机制,调动统计人员主观能动性,自主研发数据工具,建立标准化电子台账,实现动态追踪、联动更新,用科技手段破解了漏报、错报难题,大幅提升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结果导向是价值所在

打破“重统计轻应用”的窠臼,将数据深度应用于学位预警、学校布局调整、师资调配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让统计数据从“纸上数字”变为“地上建筑”,真正发挥了教育事业统计服务决策、指导实践的作用。

曲靖市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人才驱动,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特色的教育事业统计高质量发展之路。下一步,面对教育领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曲靖市还将持续完善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探索人工智能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教育事业统计的数智化水平,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更强动力。

(通讯员 张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