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综合大学。2017年、2022年连续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序列,是我国最早开展纺织高等教育的学府之一,现有在校本科生近18000人,全日制硕士生5300余人,博士生600余人。近年来,天津工业大学以高质量的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驾护航,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开创新局面,切实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质效。
一、举措及成效
学校以系统思维构建“五‘度’一体”全流程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工作质量和效能。
(一)加强顶层设计定“制度”——确保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有法可依
以制度筑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教育统计管理规定》及《天津市教育统计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等,天津工业大学制定了《天津工业大学教育统计管理规定实施办法》等文件制度,推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确保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依法依规开展。
(二)组织实施工作重“效度”——确保教育事业统计高质高效
一是健全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架构。天津工业大学确立了党委领导、党政齐抓的“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别负责”的管理机制,明确了归口管理部门和协调配合部门,打通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网络,畅通数据共享。

天津工业大学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组织机构和人员网络图
二是规范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全流程管理。为保障各环节顺畅衔接和高效填报,编制了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全域流程图,进一步规范了工作流程和操作步骤,以程序的合规保障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学校严密组织、高质量开展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曾在抽查中得到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的充分肯定。

天津工业大学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流程图
(三)加强队伍建设分“梯度”——促进统计人员队伍稳定性和专业化
一是建立一支专、兼职统计队伍。要求每个统计职能部门明确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统计员,使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专人对接、数据输出口唯一。
二是建立三级学习培训体系。学校党委以理论学习中心组或召开专题会议等形式进行统计法律法规、政策学习;专兼职统计人员每年参加教育部在线培训和天津市教委组织的线下培训会,要求学深吃透统计业务知识和工作要求;邀请天津市教委统计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人开展校内专题培训会,确保统计人员都具备从事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先后有2名统计人员入选天津市教育事业统计专家库成员,多年参与各高校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和天津市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审核。
三是创新设置“AB岗+交接备案”。针对统计人员流动问题,要求每个统计部门设立统计人员主副岗,A岗为主力、B岗为替补,确保人员和工作“不断档”。为提升教育事业统计专业化水平,学校专门增设信息调研科,为专职统计员岗位,并率先实施AB岗制,确保统计队伍“一专多强”。
(四)明确来源把握好“尺度”——统一内外数据标准
一是要求统计人员对数据填报指标理解要准确,对指标内涵、数据统计节点和数据统计做到了然于胸,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填报数据,避免认识偏差、经验偏差导致数据出错,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二是规范对外数据报送,明确标准、统一管理,避免不同对口部门采用的学校数据不一致。发布《关于加强数据统计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凡以学校名义报出的统计报表,均须在报出前送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审核并备案”,为数据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五)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有“深度”——用数据赋能学校决策发展
一是发挥数据诊断、预警作用。学校通过对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以办学条件为基础的数据分析报告,成为学校自我诊断的“指挥棒”。通过测算生师比、专任教师职称比例及学历比例、生均宿舍面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纸质图书等指标,与教育部关于办学条件的指标进行比较,进行“预测性分析”,从而针对性补短板、强优势,为优化学校办学条件提供依据。
二是挖掘数据的决策价值。通过对统计数据变化进行纵向分析,增强决策前瞻性,如2022-2024年学校本科生数逐年增加,这与学校“十四五”规划曾提出的本科生规模控制在18000人的目标相背离,这就需要在学校制定“十五五”规划中调整该项目;通过目前在校生人数及“十五五”末期总量预判,学校做出了新建2栋学生宿舍楼的决策。另外,统计数据为学校“十五五”规划与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设定、路径规划和成效评估提供基础支撑,实现以数据驱动决策并赋能学校发展。
二、经验启示
(一)制度保障是教育事业统计工作规范开展的根基
以国家和地方统计法规为依据,制定校内实施办法,明确责任机构、流程规范,形成有特色、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是确保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前提。构建 “党委领导、归口管理、部门协同”格局,从顶层设计保障统计工作有序开展,是教育事业统计工作开展的组织基础。
(二)全流程管理是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的核心保障
构建“启动培训—数据采集—审核校验—汇总报送—存档管理”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建立部门自审、归口部门复审、校级终审的三级审核制度,结合系统自动校验和人工核查,对数据异常情况及时预警、精准纠错,是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关键。
(三)专业化队伍是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效能的关键支撑
“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建统计队伍,同时创新“AB岗+交接备案”机制,是加强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分层培训体系,是不断提升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的有力支撑。
(四)数据深度应用是教育事业统计工作的终极目标
跳出传统思维,聚焦数据的诊断、预警和决策价值,为学校资源配置、规划制定、“双一流”建设等提供数据支撑,才能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打破数据壁垒,推动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与教学、科研、人事等业务系统的融合,运用大数据思维挖掘数据关联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数据从“资源”到“资产”的转化,更好地赋能学校治理现代化。
三、下一步打算
(一)完善数据质量保障体系。坚持“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持续提升数据质量,加强数据采集、填报、汇总、核查全流程规范管理和质量把控;厚植质量文化,坚持依法统计,严防虚报、错报统计数据现象,强化教育事业统计工作领导责任,增强统计人员底线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落实台账制度,确保数据可追溯; 建立数据质量抽查制度,对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切实将质量意识融入统计工作全链条。
(二)融合人工智能新技术。加强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引入AI技术,对填报数据进行自动校验、精准纠错,提高数据可信度和统计效率;将校内自主研发的“天小工”AI助手与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对接,推动数据共用共享,实现数据动态同步;运用大数据思维,打破数据孤岛,打通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资产等多个业务系统数据,进行数据深度分析与挖掘,打造“更全面、更精准、更智能”的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库。
教育统计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天津工业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关于统计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教育统计工作现代化,解锁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密码”,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谱写教育统计事业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