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研中心 > 热点培训
国育智库大讲堂第四期 网络时代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发布时间:2017-05-08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4月25日上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国育智库大讲堂第四期邀请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刘海骅和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张驰,就网络时代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话题,答疑解惑。

两位专家风趣幽默,通过类似于“相声”的方式通俗简洁地从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危机机制的建立三个方面为我们普及了网络时代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最后为我们介绍了北大成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范本。

首先,就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两位专家总结了两个关键词。

刘海骅:我经常半夜三更被通知去处理学生突发的危机事件,压力很大,情绪也很难控制。我开始尝试感受和觉察自己的情绪,把情绪先放在放到“保险箱”里,然后再继续处理当时所碰到的事件。我逐渐发现,你的应对方式是不是灵活有效,和你当时情绪有关,就像电脑一样,当内存全部被情绪木马占据之后,你是没有办法好好工作的,只有把情绪先放在那,才可以更好的发挥思考力,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就是网络时代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如何来做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张老师,你怎么看?

张驰首先我得讲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理念”。网络时代已经和原来不太一样了,在我们小时候没有人讲危机事件安全,也没人管这个事情。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建设危机办公室,比如主管副校长一定要去主管危机事件。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加关爱关注人的内心。这个理念是在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包括22个部委联合发布的文件,22个部委联合发布文件就是要关注内心健康,我们习总书记也在各个场合谈到这个的话题。

第二个关键词是“机制”。在我们学校或教育学校的系统中是否有危机机制?比如有没有成立小组,有没有主管安全的领导,是否既有危机的处理流程,又有危机的预防体系危机的应对体系等等,这个机制非常重要。

机制之后是培训。我们主管副校长很难接触到学生,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队伍和后勤人员去面对学生,他们如何去培训?一旦发生危机事件之后如何来处理,谁来拨打电话,拨打什么电话,跟谁汇报……发生危机之后对我们周围人产生的创伤也好,刺激也罢,我们如何规避再次发生危机事件,这都是机制里面很重要的问题。

虽然危机事件是突发事件,但是我们如何去做一些预防,哪些人群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这里还需要给老师做好心理保健,让他们去识别同时如何跟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如何建设非常好的师生关系和校园文化关系等。


其次,出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来源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两位专家深入地为我们分析了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我们指出了三种易于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类型,为学校管理者有效地的防微杜渐提供了帮助。

张驰我们从马斯洛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看出,在网络时代中,学生对于手机、网络、电脑是无法隔离的,失去它们会产生焦虑。然而,网络引发的交流全球化对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造成了学生现实的情感沟通交流越来越少。学生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或者他们无法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又或者他们缺乏沟通渠道和情感支持,校园贷、学校欺人事件正是这种变化的表现。

刘海骅:结合马斯洛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不难分析出,在物质丰富的网络时代,安全需求,尤其是内在的安全感是很多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根源。

张驰安全感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爱的归属感。对于学生来说,内心的安全是父母为他建立的安全感,也包括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

刘海骅:对于这个,我们接触到的很多案例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体现,例如大量的贪食、校园贷、偷窃......他们在做这些的时候没有联想到要承担怎样的后果,当他们非常冲动的去做一个行为的时候,也正流露着他们内在的空虚、无助。

张驰面对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在今后开家长会时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心的变化,更多地跟家长去谈论学生的表现而非学习成绩本身。在成绩要求的背后,有一定的情绪因素。情绪波动是危机事件的一大因素,良好的沟通可以让学生得到情感的满足。说到底,就是一个“爱”字。危机的发生是有关系的,安全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情感,如果一个人没有安全感,每天惴惴不安,做事情也找不到真正的感觉,所以安全是特别核心的一个东西。

刘海骅:刚才张老师讲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一个学生满足了低层次需要之后他才会考虑高层次的需要。学习,是个高层次的需求,包括了自尊、自我实现和价值成就感。

张驰关于学习,涉及到一个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区别。人生最终极的目标是做自己,找到自己,好学生不一定做自己,有时候说坏孩子反而更有创造性,他很快乐,他只要不欺负别人,他不去伤害别人我觉得这样就是好学生。这样的学生可能更愿意去帮助别人,更愿意去沟通,他也知道价值存在的意义。刚才我们谈到自己,所以好学生更加需要去关注,他不仅成绩好,可能背后他的状态如何其实更加要去关注。“无用之用”的概念便是讲这个,唱歌、运动都可以让学生找到归属感,获得成就感,这个东西带给我很多的圈子、朋友、价值感、自我的力量,而这部分会带给我们很多的发展。唱歌就是自我的一种疗愈,同时也是自我的宣泄。

刘海骅:刚才张老师提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我们要多关注好学生,所谓的“好学生”,他们的掩饰性很强,他们每天要表现的我还很乐观,我还很上进,然后人际关系又很好,但是我们会感觉到他们的人际关系其实是非常有距离的。他们很注重道德,当一个人从来不表现他的悲伤,也感觉他们不是那么近,总是跟我很客气,总是像君子一样,做事情都是非常到位很完美,这样的学生就小心一点,他很有可能符合我们说的空心抑郁的表现。这也是我们在危机干预里面碰到一个特别难的问题,叫做微笑性抑郁、优秀性抑郁。

张驰这就要提一下存在危机隐患的学生有三大表现,一是情绪低落;二是家庭变故,家庭成员突然间的发生事情,或者丧失,或者离婚,或者家庭关系发生冲突,或者寄养在别人家,寄养尤其严重;三是缺乏成就感。

刘海骅:我们关注三个点,一个是他的自我,就是他有没有自尊,他能找到他自己;另外一个点是关系,他的这个关系在小的时候父母有没有去好好的照顾他,还是生下来就寄养;最后是成就感,也就是所谓的"自尊是用什么样东西来支撑"。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也是一个大学问,要心里有爱,“因材施教”。

张驰“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只要心中有爱,心中善良,你就会一千次伸出手帮助别人,当你有困难有需要的时候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千手观音传递的是爱的理念,他们得到很多人帮助,他们也去帮助很多很多人,这才是我们的一个真谛。

我们学校建设好的氛围和文化建设,要围绕爱来展开,即营造爱的氛围。

其次幸福感。感恩、好奇心、爱和被爱的能力、希望感和热情是幸福感的五个维度。把幸福传递出去就感恩;保持探索精神便能时刻快乐;既能够爱别人也能够被别人爱,就是能力;一个人得有奔头,累点烦点有奔头就有希望。我们在危机干预中要让学生看到他们拥有什么,让他们拥有幸福感,这点很重要。

刘海骅:千手观音整个团体里面会营造这样的一些文化和氛围:感恩。所有演员在访谈中都会提到感恩。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中,因为有很多困难,他们又是残疾人,会有更多的正常人无法去体验的困难,当然他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困难上,也可以放在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感恩上,所以注意力放在哪里就是哪里,就是看自己有什么,而不看自己没有什么。


北京大学已经建立了一个成熟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两位专家为我们详细地讲解了北京大学的机制,给参与到这次活动的全国高校的领导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模范。


张驰我们的机制是怎么运行的呢?学生一进学校我们就通过这个系统来做测评,包括他的认同,有没有寄养,有没有父母离婚,有没有自杀过,你现在心情是不是很抑郁,然后这几个数据作为他的静态、基线,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动态的指标依靠我们辅导员,包括类似挂科与否,失恋、人际关系矛盾这样的一些数据。这个系统就基于这个学生就会有一个加权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决定了他在这个系统里面表现出来的是警戒还是正常还是需要追踪。学校的辅导员、楼长、保洁员、保安员、教务老师他们点点滴滴的小关爱就能解决学生的问题。

最后,我们跟后勤系统合作,利用校园卡追踪学生的的行为轨迹,有没有按时吃饭,有没有进宿舍,有没有上课,现在我们可能会用刷卡的方式来去考勤,所以他的行为指标就是动态的,而且也是自动生成。

刘海骅:网络带给我们一些咨询、检测上的便利,也对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对我们工作难度提出更多的要求。

张驰所以预防才是重点,去营造一个好的氛围才是最核心的。

刘海骅:教师队伍,要通过学习体制,文化引领,为学生提供心灵上的滋养。

我们到底在为谁工作的问题?我讲三个“态”。第一个态就是心态,这个心态也可以指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人对别人说话就会温暖关怀,如果心理状态不好就会容易指责别人攻击别人;第二个是形态,跟别人互动,你形态好的话就会和风细雨,形态不好每天就是冷言冷语;然后再说第三个态是生态,我们老师跟整个班级生态也是有关系的,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形态,一个人的形态塑造了他的生态,每个人都一样如此,你的生活环境是你自己塑造的。

我们怎么给老师更好的关爱,因为他们也有很多的家庭问题,生活事件,还有家长的要求,很多期待,社会的发展期待有很多很多难题,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成长,他们成长好才有力量去影响我们的学生。

(通讯员  贺航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