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IFIE预告丨中英教育合作的创新自信

发布时间:2017-06-09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想知道什么是全球创新链,想获得全球创新链的最新资讯,想聆听大师对全球创新链的独特见解? “融入全球创新链---中欧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主题分论坛,可以自信的告诉你这些。


欧洲大学校长分享应用型高校建设经验

锐传学院、沃特福德理工学院、卡洛理工学院、斯隆理工学院、利莫瑞克理工学院等一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将探讨、分享与借鉴英国、爱尔兰等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经验,推动一批中国高校与英国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深度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与借鉴英国的优质课程体系、双创教育体系、产教融合机制及企业资源等创新要素,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准的优秀本土人才。


中欧教育专家建言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趋势与未来

英国、爱尔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主旨完全侧重于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应用型和专业型人才,其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均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和产业转换而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分论坛将邀请重磅嘉宾,贡献一场产教融合的智慧盛宴。

◆ 牟延林,重庆市教委原副主任

◆ 辜嘉曦(英籍),英中贸易协会教育总监

◆ 姚予疆,新华网总裁助理、移动互联网事业群常务副总经理、教育事业中心总经理

◆MikaTirronen,芬兰大使馆科学与教育参赞

◆蔡柏舟(英籍),英国伦敦锐传学院建筑学院首席讲师、英国皇家艺术学会院士、大英帝国皇家学会院士。

◆Declan Doyle,爱尔兰卡洛理工学院副校长

◆顾永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还有来自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爱尔兰沃特福德理工学院、爱尔兰利莫瑞克理工学院、英国锐传学院、中国昆明理工大学的领导专家就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保障、鼓励措施及案例进行对话交流。


发布中英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

分论坛将发布中英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项目,项目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机制,将引进英国应用型教育教学体系资源,采用“平台对平台、学校+企业”的合作模式,共同搭建中英“产教融合+”教育合作大平台。项目将围绕英国的优势教育资源,包括数字文化创意、商科类、旅游酒店类等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展开包括“双师”培育、国际认证、中外高校联合培养等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答记者问

今年5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认证中心(UK NARIC)及英国相关高校发起设立了“产教融合+中英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项目”(以下简称“中英项目”)。

近日,记者就“中英项目”实施的背景和意义、特色优势、合作模式等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


问:“中英项目”一经发布,在各高校引起广泛关注。能否介绍一下该项目实施的背景及意义?

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国际先进办学经验是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重要手段。为了推动国内高校转型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先后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实施了包括中美“双百计划”在内的国际合作试点项目,创新设计了“平台对平台,学校加企业”的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试点项目,是我们在国家关于国际教育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做的探索和努力,充分体现了“本土改造、以我为主、系统设计、开放共享”的原则。

这次推出的“中英项目”,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国际合作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一带一路”教育布局,对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拓展中英教育合作领域,丰富现有“平台对平台”的中外教育合作模式,意义重大。

在前不久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特别指出: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在这一世纪性系统大工程中,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主动在促进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撑等方面担负起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教育部《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文件对此也都作了行动部署。在这个大背景下,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设计“中英项目”是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的有益尝试和创新探索。

2017年正好是中英两国建交45周年,也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深入发展之年。在教育合作领域,两国已经建立了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确定在学生流动、高水平科研合作、语言教学和职业教育等领域加强合作,并签署了10余项合作协议。

“中英项目”通过引进英国应用型教育教学体系资源,采用特有的“平台对平台,学校加企业”的合作模式,是对中英两国教育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对于拓宽两国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问:本次与以往中外教育合作项目有什么不同?它又有哪些特殊优势?

答: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自成立以来,主动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汇聚全球创新要素,极探索中外教育合作新模式。这次推出的“中英项目”,凸显了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以“培养服务新兴产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标准的本土化人才”为目标导向。与其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侧重于学历学位认证的目标导向不同,“中英项目”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标准的本土化人才为目标导向。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有利于高校聚焦地方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校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更容易被高校、企业以及地方政府接受。

第二,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运行机制。中英项目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机制,在引入英国优质教育资源时,特别注重学习和借鉴英国产教融合的先进经验,包括校企合作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等。在进行本土化改造时,注重对接地方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

第三,以“平台对平台”为重要运行模式。平台化的模式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学校发展战略“三位一体”的高度融合为目标,整合并集成了中英优质教育、行业、企业以及政府资源,最大程度实现中国高校需求与英国优质资源精准对接。“平台对平台”促进形成独有的创新生态模式,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与最新前沿技术无缝对接。此外,项目还设计了梯度开发和适宜推广的共享机制,即先在相关学校进行试点,在实践过程中优化合作模式,然后推广到其他高校,使更多的中国学校、中国教师和中国学生受益。

第四,以“教育创新全要素引进”为合作内涵。过去的中外合作办学以课程和师资为主要内容,而中英项目则是实现了从课程、师资、专业等传统要素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教育创新全要素的引进。需要注意的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试点院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战略来确定自己的建设方案,项目落地的过程要表现出“一校一策”。项目设计师,涉及到审批的,按规定渠道审批。


问:评判一个项目好坏的关键在于它的质量,中英项目在质量保障方面有什么举措?另外,您能谈一谈大家十分关心的外方学位认证问题吗?

答:首先,在开发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中心+企业+三方”的“三重”质量保障体系。项目成立专家组,对项目的整体规划、试点遴选、实施过程、评估完善等方面给予系统性指导。事实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设计所有产教融合和国际合作项目时都建立了严格的退出机制,可对项目参与各方实行动态调整。

其次,交付方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内控体系,对于未达到项目质量要求的中方和英方院校,有权取消其项目参与资格,并收回已配置的要素资源。

最后,也是一项关键的举措,就是本项目在前两个质量保障体系基础上,注重发挥第三方评估作用,严格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对课程、专业、师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与监控。

这样,整个项目就形成了“设计-资源-交付-质保”的完整体系,可以确保项目达到预期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英项目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直接对英国教育认证机构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中心(UK NARIC)的“平台化”合作,英方合作院校均在教育部承认的国外大学名单上。在办理学位认证时,与其他留学项目一样,只要携带外方学位证书,便可直接到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办理国(境)外学位认证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