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学习辅导读本
教育"十三五"之问①丨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需求?

发布时间:2017-09-11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哪些新挑战、新需求?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窗口期。国际国内环境、发展动力机制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的遏制打压和新兴经济体的比拼赶超,创新和人才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必须依靠持续高强度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做强教育,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机器人等现代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人才培养与争夺成为焦点。有国际组织研究认为,未来十几年,约一半的现有工作将会消失,同时会出现很多适应新技术新产业的工作岗位,对教育与培训的需求十分迫切。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教育发展战略,通过教育改革发展谋划未来、抢占先机。欧盟出台《欧洲教育和培训合作战略框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日本制定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提出要培养创造新价值、引领新观念的领军人才。俄罗斯出台《2025年前教育发展战略》,提出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新一代俄罗斯人。优先发展教育,培养各类人才,已成为各国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从国内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教育提供新动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发展动力迫切需要加快转换。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60岁以上老人逐年增加,年轻型劳动力年龄结构已不复存在,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大军以初中生为主,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与美国、日本、德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只有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整体提升8亿多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用劳动者的素质优势替代数量优势,才能使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进而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教育有新作为。随着国民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加多样的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父母期盼着孩子能在幼儿园、学校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走出校门的成年人期盼着有更多再学习的“充电”机会,2亿多老年人期盼着享有优质的老年教育,教育日益向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方向延伸。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教育提升支撑引领能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城镇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迫切需要优化教育布局结构、资源配置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教育供给服务水平。

从教育领域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教育战线的不懈努力下,教育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一方面,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确保包容、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新目标。教育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与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相比,我国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在质量、公平、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教育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更有条件、更有信心实现教育现代化。要着眼国际形势变化、服务国家发展需求、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努力方向,科学谋划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如何准确把握“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深化。人才培养、办学、管理、评价、保障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现代教育督导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实现历史性突破。2012-201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四年保持在4%以上,2015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2.9万亿元,比2010年翻了近一番,生均拨款制度逐步建立,顺利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教育基础能力显著提升。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有所缓解。建立健全了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累计资助学生4.1亿人次。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在2009年、2012年PISA测试中上海高居首位,2015年我国总体成绩处在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北京同排名第一的新加坡相当,我国基础教育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2015年,我国成为国际工程联盟本科教育互认协议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获得国际认可。更多高校在各类世界高校排名中位次明显上升,我国高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高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保持稳定,职业学校每年为经济社会培养输送近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培训上亿人次。装备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等行业一线新增从业人员,职业学校毕业生占七成以上。高校累计输送2000多万名专业人才,牵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产出了一大批服务国家战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总的来看,《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还提前实现了2020年目标,各级教育普及水平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与环境有待完善。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人才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创新创造,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待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匮乏。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一些地方还普遍存在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以分数评价学生的现象。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合作育人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二是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差距仍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短缺。中西部普惠性幼儿园数量不足,公办幼儿园比例偏低。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偏高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等困难群体受教育问题仍十分突出。三是教育结构不尽合理。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依然薄弱。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提高。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匮乏,战略新兴产业人才不足。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制度尚不健全,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同质化办学倾向严重。四是教育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教育投入显著增加,教育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偏低水平。教育生均拨款制度还不健全,规范高效的经费管理使用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不高、待遇水平偏低的问题依然突出,不能适应提升质量与促进公平的新要求。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制度环境和基础条件有待完善,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缺乏制度保障。

经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龄人口总规模将基本稳定,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各级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将会明显放缓。这意味着,我国教育数量型增长、规模化扩张的发展阶段已经过去,已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