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 > 课改动态
【专家观点】曹勇安:高校转型的核心——课程建设

发布时间:2017-09-25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指出,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

近两年,高校转型被不断提及,这是国家对于教育的需求和要求。2015 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含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发展模式。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节中,第一次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重申高校转型,而且还扩大了范围,“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转型转什么?转观念、变规矩。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虽然涉及诸多问题,但转变观念是先导,转到深处是课程,转到难处是教学,转到痛处是教师,这是准备转型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本科高校的共识。

应用型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关键在于“融”。具备职业素质的人包括三个方面:态度、知识和能。时代在发展,变化是常态,掌握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教学生什么样的本事才能让其受用终生呢?简单地说,就是人好、活好、应变。人好,是指具备职业精神,活好,是指具有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应变是指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知识。技术和技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技术人格化后就是技能。

我认为创业教育分为岗位创业和独立创业两种类型。岗位创业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这个基础上抓住机遇就可以进行独立创业,岗位创业孕育着独立创业。岗位创业是必然的,独立创业是偶然的,我们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所以,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尤其是专业教育,这是专业教育的性质所要求的,在工匠精神中蕴含着创新精神。

2011年进行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的形式从单一走向多样。从教学理念看,传统课堂主要看教师教得是否精彩,翻转课堂主要看学生学得好不好,跨界课堂是知行合一、因学论教。从教学特征看,传统课堂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翻转课堂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跨界课堂是教学相长。从教学境域、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看,传统课堂是在课堂内先教后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翻转课堂是在课堂内外先学后教,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跨界课堂是在真实环境中实现教学做合一,做中学、学中做。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新生在入学之后就开设专业课,专业课贯穿学制始终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应用型院校的教师不能单纯的用传统课堂来教育学生,不能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要灵活采用各种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引导和教育学生。

学院提出了“大海航行靠舵手,专业跟着产业走;万物生长靠太阳,育人就在课程上”的课程建设理念,制定了“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原则,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着力加强“五会”通用能力(即学会开发项目,学会集体讨论,学会团队合作,学会陈述报告,学会评估取舍)的培养。这些理念、原则和人才培养标准是学院在与企业的合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应用型教育是跨界教育,跨界教育需要的是跨界课堂。我们说“课程像老汤,设计是配方,教学是熬汤,评价是品尝”,这二十个字把课程的三个阶段体现出来了。跨界的课堂,有校外的,也有校内的,校外的初级课堂是跟岗实习,中级课堂是顶岗实践,高级课堂是包岗包项。校内的初级课堂是实训室内,中级课堂是真实项目,高级课堂是工作环境。

“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这两“化”最根本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要向驾校学习,驾校考知识、评能力,科一(驾驶员理论)、科四(安全文明驾驶)是知识,科二(场地驾驶技能)、科三(道路驾驶技术)是能力。知识是考点,属于再现标准,能力是评点,属于表现标准。课程设计也应该有标准,在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教师开课必须写开课说明,说明开课原因和目的,充分论证开课所需要的学时,说明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等。一门课程必须明确再现标准和表现标准,即考点和评点。考知识是再现数量和准确度,重复的是概念原理,提升的是认知程度;评能力是表现行为和思维力,重复的是工作步骤,提升的是应用能力。

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原则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从社会需求出发建立课程观,从学情实际出发建立教学观。社会需求不同、学情实际不同,培养目标也会产生差异,因此课程建设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三种“机制”,即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因此,我们强调在真实环境中,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真实环境就是课改跨界融合,将工作过程系统化;真学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学任务工作化;真做就是实践联系理论,将工作任务课程化;掌握真本领,这里的真本领是可视化、可量化的,就是我们说的举证具有统计性。从课程角度而言,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课程体系、课程群,课改的难度依次加大。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课程建设原则即开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搭一个平台、创一个品牌。关于校内跨界课堂,学院有一个28000平米的汽车教学大楼,例如客户买完汽车以后,可以办完全部落户手续,我们驾校还提供学习驾照服务。校内除了不生产汽车外一应俱全,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环境。

学院汽车生产的真实环境是与一汽合作建立的校外“跨界课堂”,已从最初的学生在生产线上从事简单动作性技能的一般性实习,发展到如今的包岗实践、包链生产。一汽最新的SUV就是我们学生生产的。学院与一汽吉林签订了共同打造“企业预备队”协议,将校企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学院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按“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要求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的转型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要求,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解构相关学科知识体系,重构工作过程的行动体系。将“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设计与试验”“汽车生产企业管理”等6 门课程融入工作过程,实现了“工作任务课程化”,学生在实践岗位上带着问题和思考完成生产任务,实现了“教学任务工作化”,在3 个月的生产实践中,不仅完成了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任务,也获得了近万元的收入,实现了学生、企业双满意。

学院有一些课程如CAD、CAM软件课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的测量课程等,都是在真实项目、真实环境中来真学真做,解构原有的学科体系,将之重构为行动体系,这就是课程改革。通过分析社情和学情,我们的学习团队、实践团队、创业团队最后形成法人组织,学院和企业一起成立学生公司,企业将真实项目、真实任务放到学生公司来做。专业团队的教师们将一年12 个月都安排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在企业中顶岗实践,创造性地制订出“全工期”实践教学计划。这种“工作任务课程化”的教学安排是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计划挑战的胜利。学生毕业时带着自己的学生公司走出校园,创业能力可量化。校企合作共建学生公司,学生公司在校是教学平台,学生成长了;毕业后成为总公司的子公司,企业壮大了;培养出应用型职业型创业者,学校有名了。可以说,三方在课程建设和校企合作中实现了共赢。

要将课程理念更好地转化为教学实践,课程是学校的特色来源,创新能力则是其源头。创新理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创新的本质是超越,创新的实践在于行动,思想+实践才具有最灿烂的未来。

“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是对工程人才的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提出的。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转型”不但的工程类的,文、法、经、农、医等类的咋转?我们按着国家提出的转型要求,依据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的《规划》的三个“机制”四个“真”结合我们11年的实践探索归纳总结出“三化四真”的课程建设模板,成立“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开展了六届全国性的应用型课程大赛,收到了热烈的反映。这套模板纵横捭阖,纵可以从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乃至研究生;横可以全门类的覆盖。因为我们是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结合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出的。

(本文根据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曹勇安在第六期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上的主题报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