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区域教育、学校规划建设 > 学校发展规划
钟秉林谈中小学教育未来要应对四大挑战

发布时间:2017-11-24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11月19日,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中国教育智库网、校长派承办的第二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提出了在教育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教育需要面临的四个挑战:高考改革的挑战、网络教学的挑战、STEAM教育的挑战和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他认为,这四类挑战的背后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应对这些挑战必然涉及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等问题。

进入21世纪,国家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现在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一方面是人民群众要求上好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另一方面是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短缺,而且发展不均衡。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进入到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为特征的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中小学校要主动应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四个挑战:一是应对高考改革的新挑战;二是应对网络教学的新挑战;三是应对STEAM教育的新挑战;四是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新挑战。


 应对高考改革的新挑战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2014年正式启动,上海和浙江两个省份率先进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促进教育公平;二是科学选拔人才;三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围绕这个目标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包括在考试方式方面探索分类考试、部分科目一年两考;在考试科目和内容方面,探索“3+3”模式,取消文理分科等;在招生录取方式方面,探索综合评价、自主招生等。这些改革举措有很鲜明的价值取向,就是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这就给中小学校,尤其是高中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想要应对这样的挑战:

1.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确定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价值观,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

2.完善学生评价制度。从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基于事实和数据客观准确的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将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参考,而不是空泛的一般化的描述。

3.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对高考改革挑战,要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参与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要变革学习制度,实施选课制、分层教学、走班教学,构建高中学校教学的新常态,而不是在少数学校记性探索试点。同时要针对过去的薄弱环节重视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讲座、完善课程体系和社会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学会选择职业。

4.教师需要适应自主选课、分层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学校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发现学生兴趣特长和学科潜力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选课和规划学习生涯的能力。

5.探索管理体制创新。改革教师聘任与考核制度,创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班主任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课表编排,提高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合理规划增量。



网络教学的新挑战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要办好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进一步改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这一系列重大事件都表明,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慕课、反转课堂、微课堂等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些学习方式可以突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个性化的进行线上学习,有助于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同时,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诞生和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促进线上教学和线下教育的融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此外,互联网教学的发展对教学方式的变革、优质教育资源国际拓展、多元文化的国际理解搭建了新的更宽阔的平台。

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学校的教育受到直接的冲击,教师角色正在发生转型,老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新型学习伙伴的关系。

同时,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也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过程。从学生学习过程来说,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知识传输的阶段,就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传统学习中往往是课堂上通过教师讲授来实现。第二个阶段是知识内化,就是学生要把接收到的知识消化吸收,真正掌握,将来可以学以致用。传统的方式一般是课后学生复习、做习题,老师进行辅导答疑来实现。

而互联网教学使这个过程面临被颠覆。在互联网教学背景下,知识传输这个环节可以从课堂上转移到上课前,学生在网上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来实现知识传输。在课堂上,老师就需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去探究、反思、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所以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学习过程的革命,内涵就在学习过程的颠覆。这些变化也给学校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1.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多样化的质量观,突破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多样化、个性化地培养人才。要树立现代教学观,尊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变革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2.要特别重视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要积极探索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实现教育目标。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上来。

3.要高度重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加强高校教师的培训,让他们重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要鼓励教师研发网上课程,参与线上教学,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到线上线下教育相融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4.要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管理机制。调整教学组织乃至传统的教师布局,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教师考核标准,完善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和综合评价机制。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加快网络教学与教育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这给学校教育带来新的冲击和机遇,我们要保持敏锐的目光,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积极的探索实践。但我个人认为,也不能炒作,不能夸大其词。虽然互联网教学可以把一门课程做到效果非常好,但是课程教学不等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STEAM教育的新挑战

 

STEAM教育是一种重实践的、强调跨学科整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科学和数学是较为抽象的四边形学科,而技术、工程和艺术则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应用型学科。把这几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理解,完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STEAM教育得到了很多国家的重视,包括美国、英国、德国等。中国也在2016年把STEAM教育写入了教育信息化的文件。落实STEAM教育,首先要了解STEAM教育的基本特征:

STEAM教育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学生要结合生活当中的现实问题提出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这个项目,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到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的知识,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科研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深度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养都会带来巨大的作用。

STEAM教育很注重学习过程,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和具体的实际问题连接起来。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动手实践中能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很重要的是STEAM教育允许失败,所有的成功都是在挫折不断积累的过程当中实现的。

STEAM教育强调改革评价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够阶段性的检验学生个体的成长和不足,把创新能力、时间管理、思考方法、沟通合作这些指标融入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跨学科学习、思维和实践,同时为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

STEAM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很好的理念,但是如何去实践?

1.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跨学科综合能力,教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式的学习,通过团队的作、设计、修正和完善解决方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2.打破学科壁垒,重构课程结构,研究STEAM教育的校本教材,建立STEAM实验室或创客中心。

3.进行多样化探索,不要一个模式一刀切,跟风跑。例如可以把STEAM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或者把STEAM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学科课程中。

4.STEAM教育要建立协同机制,政府、学校、家庭、教研机构、教育社团共同参与,同时要通过努力实现课程内容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资源整合。


教育国际化的新挑战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目标是促进世界范围内教育的相互理解、交流合作、协调发展。教育国际化在当前也显现了鲜明的特征,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大势所趋。例如留学生的数量快速增加,教师国际流动明显加速。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已经超过了54万,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人员超过了44万。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增长也非常迅速,国际化的课程、教材和课件,这些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和传播的速度加快。随着人力资源的流动和教学资源的流动,必然伴随的是教育理念、先进的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跨国传播和融合。我们要能够积极的学习借鉴国际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结合校情探索有效的做法。同时我们也要应对新的挑战:

1.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把教育发展重点聚焦在公平和质量上。例如各国普遍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探索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重视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另外还会关注农村孩子、城市贫民孩子的入学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2.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意识

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沟通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3.探索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

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兴趣特长发展,让学生突破狭窄学习环境的定式,在学习过程当中更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他人。要把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办学实践中,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国际理解的机会。要通过推进国际化进程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尤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规划学习生涯,指导学生开展课程探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开展跨文化学习,知道学生学术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4.注意外国文化的本土化和本土文化的国际化相结合

国际化越是加强,本土化和民族化的程度越要相应的提升。一方面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结合国情、区情、校情,来进行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实践,不要一个模式一刀切。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教育也有自身的优势和强项,要让世界分享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分享中国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教育的国际化做出中国贡献。

总之,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的发展,STEAM教育以及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无论哪一点都会带来中小学学习方式的变革。应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挑战,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它必然涉及到中小学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必然涉及到中小学教学组织和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必然涉及中小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涉及到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如何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所以,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中小学的校长、教师,以及教育研究工作者,要能够主动应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挑战,改革创新,进行多元化的实践探索。


11月20日,第二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中学、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分别举办了以未来教育之高考改革、课程创新、国际化教育、特色教育、未来教学为题的五场分论坛。2000名全国各地的校长在主论坛详尽探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后,分论坛以不同的视角,把未来教育的概念更加深入至校园和课堂。

1.高考改革分论坛:高考改革是教育发展需要应对的挑战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提出,高考改革最难改的是多年形成惯性的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的固有观念。在谈及走班教学时,他讲到,许多国外教育专家,最欣赏中国有班级、有同班同学,其次是教师集体备课、教研,取长补短。

关于人才培养,王殿军谈到:在教育抓公平与均衡的同时,有没有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对拔尖人才培养,还缺少氛围。培养拔尖人才,首先要培养批判精神、置疑精神。第二点是培养思维模式、动手实践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该给这些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为真正的拔尖人才,往往依靠的是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程创新分论坛:在创新中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在论坛上进行了致辞。书记任炜东讲到,想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就要求课程具有丰富性和选择性。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校长王淑英谈到,学校要尊重每一个孩子、适合每一个孩子,在新时代各种各样的变化中,教育者要保有开放的心态。教育变革的核心是打开和唤醒,让核心素养在全人发展中落地,进而引发课程结构的变革。

3.国际化教育分论坛:以国际视野探索未来教育

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刘飞在《STEM教育的冷思考》中分析了中小学开展STEM教育的实际情况,也分享了学校自身的实践与体会:STEM教育想要进入到基础课程中,还需要与原来的课程做好关联和融合,将STEM教育与学校自身的情况相结合。学习STEM教育不仅仅是仿其形,而是学其神。

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未来学习,是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新话题,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给学校的改革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可能,这些也对学校运行的原有的规则提出了新的挑战。京西学校校长John D'Arcy分享了学校在未来学习模式上的探索,激发了校长们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学生充满动力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特色教育分论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未来教育顶层设计

中国教育智库网总负责人郑德林致辞中提出,在未来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校园文化是重要的精神传承。

石油附中校长孙玉柱说:做好教育,贵在坚持,贵在建设,贵在创新,石油附中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在坚持中力求创新,将铁人精神与学校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五维文化”的校园特色,使其成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雷玲则认为,在未来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学校需要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未来教育顶层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育信息化的创新课程体系,借助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信息技术助推课堂结构的变革。在教育助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带动教育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学校唯有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教育。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王毓珣提到,在学校教育已经由以班级授课制为代表的2.0时代,迈入以个性化教学为代表的3.0时代。未来学校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校长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

5.未来教学分论坛:以学本课堂推进未来教学

中国教育科学院院长田慧生在致辞中说,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生活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其核心是育人方式的改革,而育人方式改革的关键在于推动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这个理念的实践中,学本课堂其独特价值便凸显出来,学本课堂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着眼,其最大特点是对教育学关系进行调整,让传统以教为主的课堂,真正走向以学为主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田慧生同时表示,学本课堂改革的成效是多方面的,而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我们把学生真正解放出来,教会学生会学、想学,那么学习成绩提升自然水到渠成。依托学本课程改革,学校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面貌,改变了我们课堂教学的生态,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引发的是一场课堂教学的革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韩立福提到,全世界学校课堂都在进行着“宁静的革命”,将“教授的场所”转化为“学习的场所”。在这中背景下需要我们实现“教本课堂”到“学本课堂”的关键性转变,学本课堂是师生共学、师生共长的地方,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变成建构性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