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研中心 > 热点培训
如何重构艺术教育?——未来艺术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新路径

发布时间:2018-03-22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3月15日,国育智库大讲堂第十五期正式开讲,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北京城市学院表演系学部主任齐士龙作《重构艺术教育——未来艺术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新路径》专题讲座。

齐士龙从艺术教育现状出发,深刻剖析了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指明了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合理走向,并为如何培养艺术人才提出了新方法和路径。


艺术教育的无形VS有形

当代艺术教育与过去截然不同。

“艺术教育”这一概念在过去并不存在,而是仅存在话剧、戏剧等不同的专门艺术科目中。

艺术教育也不仅限于艺术院校或者学科专业等有形教育,还包括了生活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无形教育。

无形教育是有形教育的基础,无形教育不当,也会导致学生从“美”走向“丑”。

如果说有形艺术教育的是硬教育,那么无形的就是软教育,软教育时刻都在影响硬教育。


当代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物质介入减轻了人的参与

表演艺术在本质上存在一个核心与两个依赖。核心在于审美,依赖在于对物质参与的广阔依赖性与对人的原始能力的依赖性。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始能力不强的人在极大丰富物质的介入后,人所占的分量就会减轻。

这也是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物质变得更重要,“人”反而在变轻,这是对人的忽略,也是对表演艺术的淡化,单纯的技术、物质的炫耀冒充艺术性,这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艺术教育领域也存在这种错认艺术性的现象。

从行业内来讲,艺术的问题则在于商业领域过于重点突出表演艺术的游戏性质,过度娱乐化。

艺术对于社会还具有“责任”这一意义存在。如果在艺术上仅强调游戏性、商业性,将会让观众“永远长不大”。不同于艺术教育,实际上艺术本身对社会而言也是一种软教育形式,是对社会文化的教育,它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学观。


审美溺爱影响对艺术的喜好与消费

而从社会方面来说,艺术的问题则是审美溺爱。审美溺爱来源于父母对子女的溺爱,根源则在于艺术形成初期的时所固有的刺激属性。小孩子因为年龄及社会阅历少,对具备刺激属性的东西有空前的兴趣,而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就是家庭习惯于围绕孩子,将重心过度倾斜在子女上。而孩子喜欢的东西就容易影响到家人的喜好与消费。

社会审美的层次不能一直停留于初级阶段,也就是消费美、消费怪异、消费刺激的低级阶段。社会文化更开放,年轻人更容易表达自己的喜恶与偏见,更难以被主流所影响,这也为文化水平的进步带来了更多困难。艺术文化有待全社会水平提升,艺术教育离不开时代,离不开审美,但也需要帮助社会审美成长。


此外,当前的艺术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 表演艺术地位空前提高,而教师的地位没有跟上。

❖ 艺术特殊教育对普通教育的冲击,艺术教育过于偏向专业对口,而忽略全民审美素质的普及教育。

❖ 精神享受的追求超越了物质追求,精神愉悦的追求超越了人本身的能力,很多人之所以选择艺术院校或是专业,仅是为了盲目追求艺术这一社会热点行业。

❖ 艺术教育从小众走向大众,规模迅速扩张,保量难保质。

艺术的新地位,物质与艺术的追求相互交融,通识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混合,以及由小众到大众、艺术教育本身文化意义的矛盾与改变,也都是当代艺术教育领域的新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艺术教育的重构就显得十分重要。重构不意味着颠覆,而是在新形势下采取新视角去改变新问题。


未来艺术教育的发展与走向

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职业对口

·中级阶段:我们当前的阶段——艺术教育提供专业平台

·成熟阶段:不再执着于职业人才培养,而转变为兴趣入手,走向通识教育,既能满足人的兴趣,也要提升人的能力,让人有正确的自我认知。


艺术教育首先是人的培养教育。人生感觉在艺术感觉中存在着极大作用,核心就是如何做人。同时艺术教育向来是针对个体,因人施教。老师不等于演员,明星也不等于艺术家,演员也不等于明星。艺术教育要对人温暖,要用爱去鼓励学生,去肯定学生。反过来,学生也需要主动发掘教师的闪光点,不能仅靠浮于表面新鲜感维持兴趣。

进一步而言,实际上每个人的“美”也是随着年龄而发展的,各年龄阶段的审美也不同,需要自己去发掘,学习艺术就能提高自己的发掘能力。


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培养学生的再教育再学习能力。本科阶段应该让学生初步建立再学习能力,让学生有再生能力,适应不断加速变化的社会发展形势。

培养深层次表达交流能力。要具有话语能力和话语技巧,表达很重要,大学教育要强迫学生扩大自己的才能范围和深度。

培养自己人,自己民族的,自己国家的人。尤其在艺术教育领域,建立统一的集中的信仰是必须的。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恰当的时候表达恰当的内容。要培养主流人才,懂得艺术与艺术形态的关系,理解什么是信仰,主流要是清楚的,要有自我纠偏能力。艺术审查制度依然需要,但需要简单化,要有更广泛、更科学的审查制度,专家、官员、普通老百姓的意见都应纳入审查体系。不是要培养专业对口的人,而是要培养懂得享受艺术的人,要提升社会文化档次,要通过培养懂得并且能够表达艺术情感的学生,去影响社会上更多人,要培养有创造性思辨与发现能力的学生。

要培养具备自我认知、自我挖掘、自我醒悟能力的人。学生要懂得自己的处境,要打起精神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要学会信任,要学会选择,保留什么,放弃什么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要分层。本科、研究生、博士的教育要有质的区别,仅是教学流程和工艺方面的改变是不够的,要在技巧和能力的实质方面有所区别,掌握与了解的层次要不同,精英教育、普通教育、通识教育分开,艺术教育要渗透在所有教育领域中,理工科也如此,要让社会增强幸福感,提高整体国民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