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高校图书馆的成功佐证和典范丨系列①·北京大学图书馆

发布时间:2018-12-11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正在不断改变人类社会生活,对学校形态和教学方式产生重大冲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以未来为导向,认真思考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不断推动教育创新发展。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聚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重大教育问题,形成了一些阶段性硏究和实践成果,并遴选部分内容形成了《新时代高校优秀图书馆建筑图集》等图书。

即日起,“教育之弦”将择取精彩篇章陆续推送,以供参考!

大学图书馆——人类知识之宝库


图书馆建筑在建筑领域各种类型中,具有特殊意义,它促进了知识积累,表现了人类文明进步。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便已闻名于世,并一直随着规模的扩大完备,成为知识之宝库。

图书馆是大学心脏,在大学的重要地位无庸置疑,历来受到全国乃至世界学者的瞩目。



扩建的北京大学图书馆

面临全球信息转型巨变和高校教学科研的蓬勃发展,营造以人本、优质、永续为主流的高校图书馆是既定目标。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落成是高校图书馆发展进步的成功佐证和典范,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其影响力、知名度、地位及规模相匹配,新旧馆的和谐紧密连接、服务功能品质的提升、人文学术氛围的营造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为高校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重要的借鉴。

经新建和改造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以其雄浑宏大的建筑之美和深沉蕴藉的精神之美展示北大师生不能须臾离开的精神家园特有的魅力。

北京大学图书馆位于北大燕园中心区,位置十分重要 , 是东校门中心线的主体建筑,也是未名湖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南校门区新旧建筑群中轴线过渡的核心。总建筑面积52878㎡,藏书600万册,阅览座4800个,是一座资源丰富、现代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研究型图书馆。

燕园中心区建筑群建于上世纪 50 年代,仿清式建筑,总体简单朴素,布局严谨对称,文革时期在中轴线尽端建成图书馆(称旧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

为迎接 1998 年百年校庆兴建新馆,由香港知名爱国人士李嘉诚先生赠款,以塑造理想的育人环境,满足新时期高校科学文化教育研究及国际学术交流等综合服务需求,并赋予中心区建筑群新的形象。旧馆历经 30 年,受空间布局的局限已无法适应当代数字化服务的需要,2002 年百年馆庆酝酿改造,更新利用,与时俱进,与新馆融为一体,并赋予旧馆新的生命和魅力。

项目所获奖项:

2005 年获首届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设计奖;

2000年获教育部优秀设计一等奖;

1999 年获北京市建筑艺术创作设计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获北京市优秀装饰设计奖

 

项目设计有什么亮点?

• 总体布局和谐紧凑,是新旧馆紧密衔接、互相延续、融合连通的最佳范例。

• 旧馆南庭院加顶形成馆内核心公共空间,提升人本优质的服务管理功能,完善空间。布局和读者路线,是旧馆改造的最大亮点。

•  广大连续的、新旧相通的大阅览空间,最大限度自然通风采光,尽可能保留和设置。大小不等的庭院和天井,阳光大厅采光穹顶和可开启高侧窗,接近自然、节约能源。

• 注重建筑细部设计,突出北大人文特征,烘托和渲染清新古朴、含蓄典雅的学术氛围,在协调平衡传统与现代、新馆与旧馆、建筑与环境之间遵循自身规律,不盲目追求风尚,认真探索、力求创新,营造文化教育建筑的不凡气质和内涵。

• 重视对原有建筑资源的再生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研究和设计实践。


项目使用情况如何?

新馆建成后,对已有空间进行重新配置,针对不同区域的使用频率和局部特征进行合理规划。

新馆以大开间的开架阅览室为主体进行设计和布局。

在服务格局上,采取“新一旧二”的模式即新馆主要为一线服务区域,旧馆主要为二线服务区域。

在新旧馆的连接上,非常重视读者的感受和需求:

• 新馆建成后,对旧馆在吊顶、照明、消防及空调等方面基本上按照新馆的标准进行了改造和装修,整旧如新,大大改善了旧馆工作环境和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条件,从外观上缩小了新旧馆之间的差别,营造了一体化的使用空间。

• 对于连接新旧馆的 10 米宽的大通道,着力进行了精心布置,内部过度自然,使读者没有从此馆到彼馆之感。

• 设计还充分利用了宽敞、明亮的连接通道,将两侧布置成自习区供读者学习 , 不仅缓解了阅览室座位紧张的状况,也使新旧过渡更显得天衣无缝。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