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13日,由中心指导、中国现代教育研修中心和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主办的“第九期应用型课程建设大课堂”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开讲。大课堂聚焦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课程设计与实施,共同探讨了应用型课程改革的新路径。来自全国240多名应用型高校校长、教务(科研)处长、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等参会。
中心主任陈锋做主旨报告表示,产教融合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一招,劳动和实践是人的全面成长的必由之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课程建设,要关注学习方式变革,坚持以能力为本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改过程中,应关注如何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问题。
厦门大学原副校长邬大光就什么是好课,好课的理念与要素,文化尤其制度文化的坚守对于大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上好一门课等话题与大家深入交流。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主席姜大源教授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问题,认为哲学是课程的起点,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无序与有序的问题、做加分还是积分的问题、能力是构成还是生成的问题。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理事长曹勇安教授全面解读了应用型课程建设的相关政策,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加强金课建设是教育发展和全面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开诚分享了以知识组件为中心的课程开发的技术逻辑与方法。
大课堂以专家报告、课改叙事、师说课改、课改博览、说课展示以及课改项目研讨等形式,开展了院校教师的教学交流。
(通讯员 任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