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直播预告丨姜大源:课程开发的关键是课程结构

发布时间:2020-07-17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助推高校转型,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共同举办的“师说课改”公益讲坛,6月7日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教授为讲坛首讲。 

7月18日上午,中国当代教育名家、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为第四期师说课改讲坛做专题报告:“课程开发的关键是课程结构”。姜老师的课程理论系统积40年研究之大成,理论前瞻,案例丰富,值得期待。欢迎各院校组织教师收看。

精彩观点抢先看

课程开发的关键不是内容,而是结构。课程内容是根据培养目标来确定的。培养研究型、学术性人才,与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是不同的。普通教育的课程内容往往是对相对静态的学科体系演绎的结果,而应用型、职业型教育的课程内容,往往是对未来职场应用所需能力归纳的结果,且伴随科技发展对职场所需知识要求的不断变化,具有强烈的动态性。如果我们找对了课程内容,但是依然用知识范畴、理论发展等传统逻辑结构来组织课程,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有效架构和排序,那么,这种课程依然是基于知识存储的课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储存知识,以储存知识为目的的课程体系是有待改进的。

进一步思考,储存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应用。我们能用储存知识的结构来开发课程,也就能用应用知识的结构来开发课程。国际上把应用知识的教育称之为行动导向的教育,把与之相应的教学体系称之为行动体系,也就是工作体系。这意味着,存在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内容排序方式,即应用知识的课程结构形式。

何谓应用知识的课程结构形式呢?与基于主观认知层面的、结构化存储知识的课程不同,基于客观事实层面的、行动知识结构化的应用知识课程,其结构遵循的是“事实逻辑结构”——工作过程,这是与应用知识紧密相关的结构。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工作程序,是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对学科体系进行解构,在工作过程中进行重构,不是消灭学科体系和知识,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只是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研究表明,并非所有人类留下来的间接知识都是我们需要的,我们只需要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没有变化,其在质量上发生的变化不是知识空间的物理位移,而是融合。课程不再关注建筑在静态学科体系之上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更多地是着眼于蕴含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应用知识的每一工作过程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自然形成的过程序列,而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自然形成的过程序列。强调基于工作过程这一结构来开发课程,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工作过程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实际的工作过程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化处理,使教学过程成为知识应用的过程。因此,从工作过程导向走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一次创新性的突破。

专家简介

姜大源,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访问学者;2017年被评为中国当代教育名家。曾任教育部职教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总编;上海同济大学职教育学院院长。现任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理事长,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课程理论与开发、比较职业教育等。撰写和主编《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职业教育要义》《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等专著,在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教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核心报刊发表文章300多篇。

报名咨询

本期“师说课改”公益云讲坛采用远程线上直播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活动安排等直播详细信息,请扫描二维码进入QQ群咨询。

联系人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秘书处 

于云璋 13370147018(微信同号)

高宇宁 15901063126(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