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 > 课改动态
第五期课改沙龙聚焦课程评价

发布时间:2020-08-07                               来源:

8月6日晚,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第五期课改沙龙举行,本期沙龙聚焦:课程评价标准,联盟讲师团潘宇教授主讲,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李文禹、刘春媛老师进行了案例分享。联盟秘书长张振笋主持活动,1360多位教师线上参与交流。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课程评价标准》是基于长期实践的成果,得到了联盟各成员学校的广泛认同。标准的架构,遵循了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及的: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的机制在真实职业环境中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重点突出“四个真”。沙龙上,潘宇教授从“课程体系”与“课程单元”两个层次,结合近年大课堂说课案例,从课程定位、设计、实施、评价四个方面,详细生动讲解《应用型课程评价标准》 。


第一部分 课程单元

一、课程定位。潘宇教授强调课程定位的重要性,认为科学定位是解决课程寻根溯源、正本清源的问题,既要说清楚课程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也要说清楚课程本身的作用。定位,实际上是要在整个专业地图上描绘出特定课程的坐标来,让大家清楚课程的作用、开设的意义,培养哪方面的能力。这是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一个要素,但一门课程的定位十分关键,单独的一门课是没有意义的,若干课程组成的体系才能综合发挥出培养人的作用。

课程定位要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直观的图示、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展现出来。切忌把课程定位写成“课程介绍”或“课程目标”。另外目标不要过于宏大,定位一定要精准、切合实际。

二、课程设计。潘教授建议依据学科特点、遵循行动逻辑设计教学内容。基于“应用型课程”的定位,联盟院校多年来致力于打造区别于传统学科体系教教材的做法,尝试解构学科体系,重构行动体系,即:校内课堂努力实现“教学任务工作化”、企业课堂努力实现“工作任务课程化”,从而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真正实现校企双元育人。要体现与实践“相融合”,“融合度”是考量的重点。考量你的课程、模块、项目、情境与真实工作任务之间的融合度,从而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实施。设计是总体想法,实施是具体做法,两者是“设计图”和“施工图”的关系。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体现理实融合;强调手段和方法。 是否为学生营造了“真实环境”,是虚拟的、仿真的、还是真实的。是假题假做,还是假题真做,还是真题真做。教学过程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特色做法要突出出来。

四、课程评价。评价,不能狭义的理解为就是“考核”,课程考核平时与期末各占多少百分比,是笔试还是实践操作等等,这些是评价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课程评价,重在说清楚你对自己课程学习产出的设定是什么?如何检验学生是否实现了这些产出?多少人达到了?是否符合预期?用统计数据描述。课程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选优,而是为了合格,我们提倡的不是“竞技体育”,而是“全民健身运动”,因此,不能以个别比较拔尖学生的“学习成果”代表课程评价的全部意义。


第二部分 关于课程体系

首先强调“培养目标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路径思路清晰”。专业培育什么人?为了培养这样的人需要设计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支撑,设计这样的课程体系的原理是什么,要追根溯源讲清楚。

其次要强调“依据行动逻辑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要说清楚课程体系是如何设计的,画出专业的“课程地图”来,体现校企合一、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总体设计思路。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李文禹、刘春媛老师进行了案例分享,在线参加的丁晓良教授等围绕课程管理、课程结构等方面,与潘宇教授进行了深入热烈的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