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对商业人才的新需求,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以科研创新推动智慧学习工场持续演化升级。
2019年6月21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公布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2020)(A)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教规建中心函〔2019〕29号),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2020)(A)项目正式启动。2019年10月28日,中心公布了项目首批试点院校20所,2020年3月25日,中心公布了第二批试点院校13所,到目前,两批试点院校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在教育行业得到广泛认可。
近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组织召开了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2020)(A)第三批试点院校项目方案线上评议会。专家对23所院校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对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的进一步发展给出了建议。
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会长、北京工商大学原副校长谢志华认为,首先,学校的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建设应结合自身环境和要求,实现个性化发展。其次,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真实场景虚拟化,虚拟场景真实化的可能性,能实时、全场景再现业务实际过程。需要将实践与商科教育教学连接,以场景的方式反映到商科里,形成完整的体系。最后,要打造双向变革体系,既要实现场景化,也要重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对教育教学内部进行变革。现在的场景化主要指核算场景化,要实现业财融合,业务场景应和会计的信息场景结合。下一步,应将核算场景进一步延伸到业务场景中去。场景设计应把握三重思维:性质思维——回答业务是什么,结构思维——理清业务的内在结构,运行思维——回答业务的状态如何转换。
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表示,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应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平台。学校立足于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以智慧学习工场为载体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通过积极参与、协同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人工智能数字化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学校应对接周边的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国家级示范区和业企业,具有区位优势的高校应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通过探索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建设新模式,实现专业升级改造,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副院长易思飞表示,高职院校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的“一带一路”正在逐步形成,连接、共享、协作的数字经济的要求已经萌芽。数字经济条件下,数字能力培养已经成为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以数字经济为背景,以行业为导向,强调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通过推进和完善各专业融合发展,围绕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税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等商科专业,把过去分散、割裂的专业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结合行业产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打破专业边界,通过跨界思维将学校与社会资源进行融合,构建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圈,精准定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是一场实践教学的革命,以数据为纽带,建立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单向到综合、封闭到开放,专业纵深到横向拓展的智慧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教材、课程、信息技术、教师、考核、思维方式等均在发生变化。通过智慧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做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岗位化、岗位职业化、职责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信息数字化、数字自动化,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本批次参与智慧学习工场创新实验的23所学校要充分吸收专家意见,并结合学校的实际特点和区域行业人才需求培养人才,坚持“一校一策”、协同发展;中心与项目实施方广州市福思特科技有限公司将认真总结各位专家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优化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的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方福思特要积极探索教育场景构建,中心将与福思特共同探索以课题方式搭建区域性服务平台的发展模式,整合创新要素,共建数字化智能化平台,以重大攻关任务实现驱动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