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创新实验 > 未来学校探索实验
让今天的努力具有未来的意义——未来学校建设中的四个“重新审视”

发布时间:2015-09-21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教育者要以预见未来的眼光主动思考未来学校的形态, 这样才能让今天的努力具有未来的意义。在我们看来,未来学校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未来学校的环境应该是人文化、生态化、智能化的; 未来学校的课程应该是多元的、可选择的、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未来学校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师生共进的;未来学校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自主的、自觉的、随时随地的。建设未来学校,需要我们以未来的眼光从四个方面重新审视学校的发展。

  一、重新审视学校民主管理,深化两个建设

  当前的学校管理中存在两大瓶颈,一是学校与政府之间存在着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导致学校自主权不足;二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沟通,社会对教育的参与程度不足,学校也不关心社会需求,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积极性。未来学校建设要突破上述瓶颈,最根本的是要在制度建设上着力。具体而言,就是要依托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从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探索学校的民主建设、自主管理。未来学校的管理要更加注重科学与民主,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深化民主管理的基础。要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民主管理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教代会等。在锦江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已经形成了一些有效的组织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立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即公办与民办学校都要建立学校的董事会或理事会这是学校的决策机构,由该机构聘任校长,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学校还应配有以校长为首的校内运转执行机构以及教代会、家委会、社区委员会为主体的监督反馈系统,形成民主决策机制与系统自我调整机制。

  锦江区的公办学校天涯石小学逸景分校是成都市法人治理试点校,学校成立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注入权力下移、决策参与、权力制衡、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吸纳相关利益者共同参与学校管理;还进一步整合了学校、家庭、社区的力量,以构建多方合作共同体的方式,完善学校的民主管理,弥补学校教育空间的不足。这些举措,推动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实现了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和管理机制的民主化,有利于激活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

  完善的机制是民主管理的保障。在健全组织的前提下,建立起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是保障民主管理的重要前提,其中如常规管理机制、重大事顶审议制、发展项目论证制、专家咨询制、风险评估制等机制,是未来学校建设中应格外重视的。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已经在探索实行校内民主管理,建立校务公开制度等现代学校制度以保障教职工参与管理的权利, 成立了学校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落实学校规划;形成了在校委会领导下统一协调的管理系统;建立和健全了教职工年度考核制度,通过教代会审议、评估提出修订或调整意见;优化了激励机制,采用愿景激励、垂范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公平激励等措施,激发并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

  当然, 健全机制的本意不是约束和限制,管理本质上是为了让人更自由自在,是为了激发和引领。通过健全机制,保障民主化的管理,才能充分激活教师群体的主动参与,激活学校办学活力, 形成“‘自由在高处,自在在校园的文化自觉。成都十七中在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从校园生长的常青藤景观中提炼出以执着向上,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常青藤校园文化,引领教师在浓厚的常青藤文化氛围中不断改变精神状态,找到职业的幸福感,以执着的精神不断超越,实现着学校的常青藤梦想。  

  二、重新审视学校课程建设,做到两个再提升

  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 当我们的教育以课程的形式俯下身来为学生个性成长服务的时候学生才有可享有成长的尊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也许从此发生。未来学校的建设更应该充分利用课程自主权,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作的发展。

  在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背景下,国家课程如何优化为合适的学校课程,是当今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 为此,铺江区全面推进以校为本的课程规划、开发、实施与评价,给予学校以课程设置的自留地,推动学校重新审视学校课程建设,努力做到两个再提升

  (一)课程价值的再提升

  通过开展课程规划编制, 锦江区各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但是仍然存在因人设课、只重文本规划等现象。我们必须再思考建设课程的依据究竟是什么?为谁而建?一个有生命力的学校课程不是顺势造出来的,而是应学生发展需要生长出来的; 学校的课程最终要回答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其价值立足点应该是既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关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未来能走多远,课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锦江区承办的首届国际青少年和平文化节正是在课程理念引领下充分挖掘活动与人的价值的典型实践。有了课程意识的引领,文化节就不再是简单的国际交流活动,而成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综合实践课程;有了课程意识,各个板块的活动就不再是一个个的任务,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平台,设计和吉样物成了深受学生们喜爱的美术拓展课,制作官方网站成为学生们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有了课程意识,活动筹备和开展的过程性资料,也就成了学生们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和礼仪教育的生动教材。当活动被设计成课程,学生就成了真正的主角,体现出自发、自主和自为的主体意识特征。活动被赋予了课程意识后,其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更好彰显。  

  (二) 课程规划能力的再提升

  课程规划是一个持续更新的过程,有利于学校形成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生态系统。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基于区域发展的实际、立足学校的自身状况,将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课程体系相整合,对学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具体来说,就是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一是课程的校本化整合。虽然国家课程必须开足开齐开好,但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执行,学校的个性化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以创新的思维、理念、视角和方法对其进行二次建构、深度推进。未来学校的建设中,更要加强三级课程整合实施的能力,这是学校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娇子小学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学生们在学习二年级思品课《我会照顾自己》之红绿灯,在站岗时普遍反应:这节课讲的内容在一年级上生命安全课时就学过了。学生们这句不经意的话引发了学校的行动: 老师们把几个年级的《生命与安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找来对照,发现不仅交通规则这部分内容, 其他知识点也有不同程度的重合。既然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有重复的地方, 那能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获得最优效果的学习? 能不能结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 围绕育少年之君子的培养目标, 整合出一套符合学生生活实际、适宜学生发展的校本特色教学内容呢?为此,学校将《生命与安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与育少年之君子的目标进行了整合,并以当今国际形势和社会环境为背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按照一个原点,三条主线,五个方面,多向交叉,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形成了《君子安雅》课程体系。

  锦江区在推进教育主体功能区的建设过程中,先期选择了四个片区作为试点。其中狮子山片区的学校被命名为大学中小学(U-S)合作试验区,该片区试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课程的整合实施。目前, 该片区的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万科分校、菱窠路小学已经探索出了以借力高校资源、校际共享资源为特征的课程整合模式,采取教师走班、学生走校等形式, 实现了片区内各学校优势资源的辐射共享。

  二是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是未来学校个性化发展的关键支撑。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学校可以在充分认识学校的传统、特色、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通过校本课程建设充分关照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兴趣、需要以及创造性,促进师生的自主发展。龙舟路小学位于明代大书法家宋濂归葬后兴起的潜溪书院旧址附近,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将书法课程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开发了体系完整的书法课程,并编写了系列教学用书。通过几年的坚持,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形成了书画润心, 气质如华的办学理念,学校也成为全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

  另外,学校还要重视校本课程制度的建设,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来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各项制度, 形成以立足本校、服务本校、全员参与、上下沟通为特征的校本课程管理体制,为课程的持续更新提供政策保障,从浅层次的本校课程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天涯石小学正是通过教研制度的创新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的建设中来,以寻找每位教师的发展空间为目标,实现了教师团队建设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变,教师成为了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三、重新审视学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做到三个整合

  今天的教育日益强调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强调关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主张通过课堂这一实现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改变教师教的方式,进而改变学生学的方式,思维、生活乃至生存的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只有通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才能固着为鲜活的教育实践。

  为此, 锦江区开展了品质课堂项目研究,着力于深度教学探索; 开展了“E课堂研究项目, 着力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但是, 这些工作才刚刚起步, 立足未来学校建设、实现教与学方式的新变革,需要做好三个整合:

  一是基于课程标准, 整合教材与学情。

  学校要站在课程的视角来读懂课标、读懂教材,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学科核心价值, 通过学科课程校本化设计与实施, 整合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与综合能力。成师附小经历了七年十四轮的教材解读研究,形成了基于课标细化与教材的对应解读、基于学情分析的内容选择解读、基于学科能力对教材结构化处理的解读等策略, 该校从教教材用教材教的变化,折射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深入研究。成师附小基于课标统整教材,使得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 三学一导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课堂成为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主体学堂

  在七中育才学校三圣分校的表现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以基础引案设计入手, 指导学生表现过程,聚集表现难点,强化表现深度,共享表现结果,反思表现得失。引案的设计体现出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更体现出教师从单纯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转化,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学得和习得。正是这种基于课程标准的对教材和学情的整合,使得课堂的生成有了可能。

  二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整合资源与平台。

  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当的内容和形式,去探寻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就要求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了解学生个体的思维状况,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盐道街小学依托互联创未来项目,启动一对一学习平台的建设,推进数字化学习。他们通过网络平台融入管理、交互系统嵌入教学、信息技术深入常态等工作, 拓宽了数字化学习的应用领域,使得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这种将资源与平台整合的工作,在课程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

  云班是七中育才学校利用最新信息技术和工具尝试进行教与学方式新转变的时尚说法, 目前在该校初一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生物、地理等多学科尝鲜。走进云班,每个学生的课桌上多了一个老师也以平板电脑为辅助教学工具。学校认为,最能体现云课堂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学生可以借助云平台和海量资源实现自主和个性化学习;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学生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菜单。

  面向未来的学习,正是这种数字化环境下的指向个别化、个性化的学习。为此,锦江区将创新一种管理模式,以联动的方式加强数字化学习研究; 建好一个网络平台,汇聚一批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个别化、个注化学习创造条件。

  三是基于实证研究, 整合数据促改进。

  学生是什么? 是我们的资源,是我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我们真正了解我们的学生吗?田家炳中学认为教师只有真正认识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才可能使师生间教与学的效益最大化。在大数据时代, 走近每一个学生的真实就是要重视数据的挖掘, 以实证的方式研究每一个学生。为此,该校建立了师生成长平台,将师生的基本信息、调查问卷、学业质量检测及学生发展相关因素等数据进行采集导入,依据丰富数据对群体评价和个体评价进行精确分析,为学生学习诊断评价提供科学支撑。引导教师科学解读数据,深刻理解数据背后所揭示的问题,直面学生的真实发展,从而改善教师的和学生的

  田家炳中学的做法只是锦江区基于数据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一个缩影。当前,我们正致力于构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五大体系,即价值理念体系、指标工具体系、组织管理体系、实施规范体系、结果运用体系。我们倡导全面的学生质量观, 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同步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家庭背景、师生关系、体质健康与卫生等相关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学生发展数据分析平台。这一平台可以帮助学校、教师重新审视课程、课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数据分析找到教与学变革的新路径。  

  四、重新审视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建设学校社区教育共同体

  未来的学习型社会中,学校是开放的,教育无边界,学校无围墙。学校与社区要进一步地融合, 建立学校一社区教育共同体,形成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和谐共生的共同体关系。

  锦江区的水井坊社区是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的发源地,也有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井坊酒窖遗址。在这个仅有平方公里的辖区,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坐落着锦官驿小学、成都十七中、七中育才学校所中小学校和伊顿幼稚园、华容幼儿园两所幼儿教育中心。社区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于年成立了家长志愿者协会,联合开发、拓展、推广社区的教育资源; 同时, 以家庭为单位, 向学校建议课程或教育内容,实现了真正的家校合作,建立起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该协会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有万多家庭注册的大型协会,并且成为社区内第一批注册的社会组织之一。社区内的各学校也积极利用社区资源,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七中育才学校的学生是社区内第一支较为固定的志愿者队伍;锦官驿小学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成立了红领巾小社团——“童真社,在水井坊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掀起了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潮。

  锦江区已经成立了社区教育中心,制定了社区教育总体规划,开展社区教育四级网络建设在全区各中小学建立学生《素质发展手册》,学生参与社区教育和社区实践活动的情况将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多元化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学校与社区互动,锦江区建设了5个素质教育基地、6个特殊教育中心、10个城市学校少年宫,推进学生校外教育, 同时也让市民共享教育资源。  

  只有以面向未来的视野审视学校建设,才能带领学校走向未来,才能为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提供一个理想之地。未来学校的建设最根本的是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改变我们看待教育、思考问题的方式, 重新审视我们的学校、课程、教学。在不断的重新审视中,我们今天的努力也就具有了未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