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体系已经建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生资助改革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2-09-02                               来源:《中国教育报》

学生资助是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教育公平和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生资助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持续提高学生资助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了投入上以政府资助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方式上以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对象上以助困为主、奖优为辅的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体系,保障了人民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机会,展现了党和国家促进社会公平的历史担当。

  学生资助体系更加健全

  制度设计铺就高质量的学生资助体系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着力建设高质量学生资助体系。

  2017年3月,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四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位,把好事办好。

  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指南》,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规范有序实施,不断提升资助精准化水平。

  2021年9月,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通知》,提高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强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效果。

  …………

  十年来,从建立实施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到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再到设立中职国家奖学金,从政府投入到政府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资助领域多项空白被填补,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1年,我国学生资助年资助人次达1.5亿,年资助金额2600多亿元。湖南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平表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资助制度充分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为世界学生资助提供了中国样本、中国方案。

  付慧萍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一个偏远小山村的农民家庭。2012年,她的父亲在工地意外受伤导致终身残疾,家庭经济陷入窘境。

  读初中期间,在义务教育“三免”政策基础上,付慧萍每年享受1250元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和每年2000元的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到了高中,她每年享受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和1500元的教育扶贫救助资金。持续不断的学生资助让付慧萍能够安心读书,最终考上了中山大学公共管理专业。

  “就在我们一家最为窘迫的时候,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像温暖的春风,悄然而至。学校、政府、社会各方面的爱心资助,是关爱,更是激励。一路走来,感谢送来缕缕温暖的星光!”付慧萍说。

  学生资助是解决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问题的根本保障,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更是确保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脱贫的重要举措。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2021年,教育部继续资助脱贫家庭和脱贫不稳定家庭学生1400多万人,资助低保家庭学生700多万人、特困救助供养家庭学生10余万人、孤儿学生20余万人、残疾学生100多万人,年资助金额572亿元。十年来,学生资助政策减轻了脱贫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家庭的经济负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高质量就业,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良好基础。

  应享尽享,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十年来,资助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向艰苦专业和国家急需专业倾斜,累计资助学生近13亿人次,年资助人次从2012年的近1.2亿,增加到2021年的1.5亿,实现了资助政策“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资助育人更加切实有效

  肉孜托合提的家,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策勒县奴尔乡一个名叫巴格贝希的村子里。作为村里的第一个研究生,肉孜托合提是全村人的骄傲。然而,艰苦的家庭条件却让他没钱交学费,面临失学。

  为了让肉孜托合提顺利上学,县教育局给他送来5000元资助款,村委会帮忙筹集了3000元助学金,乡政府也奖励他7000元,驻村扶贫工作队决定为他提供每个月1500元的生活费。这样算下来,学费、生活费都够了。

  “是党的好政策让我能继续学业,研究生毕业后,我要回到家乡工作,报答家乡,回报社会。我永远都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社会贡献力量。”肉孜托合提激动地说。

  从“保障型”到“发展型”延伸,十年来,学生资助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生资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身心发展、道德培养、学业提升、就业帮扶等方面对受助学生给予全方位关怀和帮助,促进受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2.38万所,受益学生达3.5亿人次,并且通过两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标准,逐步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1年监测数据,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地区男、女生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增长4.2厘米和4.1厘米,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长速度。

  通过学生资助政策的引导,数十万名受助师范生投身农村基础教育,明显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66万名受助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就业,明显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和专业人才结构;143万名受助大学生应征入伍报效国家,为我国实现强军目标输送了一大批优质兵员;中职教育以及农、林、地、矿、油等艰苦专业和师范专业的吸引力明显增强。

  生活有保障、学习有动力、发展有平台。十年来,资助育人更加切实有效,一批批受助学生实现了成长成才,为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8月30日,在教育部“教育这十年”系列发布会上,教育部财务司司长郭鹏表示,这些资助项目的实施,也为我国教育事业赢得了国内外赞誉,成为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最直接、最温暖的体现。

  学生资助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学生资助的不平凡历程,是用心用情办好教育的历程,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历程。

  为了实现精准帮扶,北京大学开设燕园起航项目,网格化帮扶受资助学生,实现院系资助工作经办人和起航导师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交叉覆盖,将经济困难学生化整为零,精确把握学生在经济支持、情感纽带、学业提升、思想引领等多个方面的需求,针对性施策,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十年来,学生资助工作根据不同学生的受助需求实行分档资助,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特殊困难学生和艰苦专业的资助力度,让“精准”一词扎实落地。

  2016年,安徽省合肥市提出“工业立市”,市政府对全市中职学生实施全免学费的政策。“中职免学费政策让中职学校更具魅力,给更多孩子提供了读书学习和成长成才的机会,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合肥市经贸旅游学校党委委员彭凌龄表示,中职学生的成长路上有了温暖有了力量。

  精准资助要以信息化作为支撑,十年来,学生资助工作全方位推进信息化建设,让数据成为学生资助的“显微镜”“望远镜”,为学生资助工作提质增效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在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张晓宁看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资助方式发生变革,不需要提供任何困难证明了,也不再是传统的“填填表、看看情况、发发钱”,精准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

  疫情防控期间,为了实现不聚集情况下的助贷“零距离”服务,黑龙江在首推国家助学贷款APP业务的基础上,又开发、启动了一站式全链条线上服务。学生可随时随地下载手机客户端查看政策宣传,并通过人脸识别和上传证件等方式办理贷款。

  营养餐实施学校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为做好相关工作,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教育局推行使用了学生营养餐智慧云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事先录入学生营养指标要求,每学期制定22套食谱,满足学生营养需求,同时二维码扫描准确掌握学校食品进货来源,避免过期食材出库。

  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丁小浩看来,新时代赋予学生资助工作新的使命,发展学生资助工作任重道远。“我们相信,学生资助将能够积极应对新挑战,在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书写出更加光辉的历史篇章”,丁小浩说。(本报记者 张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