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合作项目专题访谈——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GCC-GATE)中国总代表郭雅琴

发布时间:2016-03-07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3月5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北京召开“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合作项目”试点工作研讨会。期间,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GCC-GATE)中国总代表郭雅琴女士接受了中心官网和“教育之弦”的专访。

  一、美国应用技术教育有什么优势?您认为中国为什么要借鉴美国教育发展经验?

  答:美国在多数产业领域都是世界领先的,其关键就在于美国有着优秀的应用技术教育体系作为人才支撑。美国应用技术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先进性、灵活性、丰富性、实用性。

  先进性。进入21世纪,美国应用技术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12年美国政府公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制定政策鼓励产学研结合,主要聚焦于开发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到2014年底,美国政府总计向社区大学投入超过80亿美元,用于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应用课程开发。

  灵活性。美国高等应用技术教育体系以1800多家社区大学为主,其中大多数相当于中国的专科,本科只占少数。此外,一些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工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的相关院系也承担着应用技术教育。这些应用技术大学普遍具有培养目标多元、专业设置灵活、培养方式开放的特点。

  丰富性。美国应用技术教育体系的课程包括农业综合企业、工商业、市场与销售、建筑和工程制图、家庭经济、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和技术培训等八大类专业领域,涉及300多种职业。

  实用性。美国应用技术教育学校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许多学校要求教师每年假期必须深入工厂、企业第一线工作,企业也鼓励员工到学校任教、指导学校师生实习,校企深度合作。

  这些成功的做法为中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二、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在美国应用技术教育领域处于什么地位?

  答: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是在美国社区大学联盟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美国社区大学联盟最初由5家美国社区大学联合发起,到2015年,一些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工学院和林肯电器、思科、实耐宝、Autodesk等世界知名企业陆续加入,于是升级为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

  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的会员是从全美1800多所社区大学中挑选出来的,目前已有120多家会员大学,遍布全美50个州,培养了全美70%的技术从业人员,并为沃尔玛、林肯电气、西门子等120多家跨国机构在33个国家定期提供各项员工培训。

  10年来,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积极满足跨国公司需求,开发出了一整套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北美CBE职业教育、企业SAM培训模式为基础,打造出了智能化的“人才工厂”。

  三、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与中国开展应用技术教育合作,准备引进哪些美国先进资源?

  答:2015年11月,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合作项目正式确定,项目主要包括:“1+3+X”模块化课程、师资培训与认证、实验实训基地及国际认证中心建设、学生就业匹配资源、中美国际技能大赛、交换生项目、学分学历互认等方面内容。围绕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拟引进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先进资源,引入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平台120多所应用技术院校和100家企业的现有课程资源,引进美国应用技术教育联盟平台课程研发团队,与合作院校联合开发新课程;帮助合作院校引进美国成熟的教学方法,推动合作院校教学改革;引进美国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借鉴美国校企合作的有益经验,引入美国实验实训和学生就业系统。

  四、合作项目能产生什么合作效益?采用什么合作方式?

  答:合作效益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和实践国际先进的应用技术,获得国际通用职业证书认证和国际知名企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从学校角度来说,可以帮助高校以较低成本和较高效率获得丰富的应用型教育资源、服务跨国企业最前沿的教育培训体系以及先进的学校管理、校企合作体系,从而有效提升高校的软实力和建设水平。

  合作方式包括:课程合作、专业共建、二级学院共建、国际项目合作、咨询合作等五种方式。我们比较倾向于根据各个学校的不同特点,灵活地选取合作方式,个性化地设计合作内容。

  五、为实现项目的落地效果,将会采取哪些保证措施?

  答:在教育部的支持下,项目拟纳入中美人文交流机制,这将进一步促进中美双方形成院校、企业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与互动长效机制。在项目实施质量上,我们将会选择和整合美国最优质且最适合中国本土的教育资源。同时,我们联络了一些世界级企业,拟采用捐赠设备设施、资助学生等方式,进一步提高项目推进实效。

(责任编辑:吴晖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