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高校应用型课程研究与推广 > 高校应用型课程研究与推广
【师说课改】轻工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6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轻工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浙江科技学院  王海文  沙力争

 

摘要:轻工类本科专业包括轻化工程、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其专业具有鲜明的交叉性和应用型特色。在深入分析轻工类本科专业的内涵和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提出了轻化工程、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框架,并基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趋向和行业开放性的职业岗位需要,设计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最后,着重提出以项目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为抓手,革新轻工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并进行了简要的方案设计和说明。

关键词:轻工类本科;轻化工程;印刷工程;包装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轻工类本科专业包括轻化工程(以制浆造纸工程专业方向为例)、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是服务于轻工行业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具有鲜明应用型和交叉性特色的一类特色专业[1]。当前伴随数字科技的发展和先进材料制造技术的进步,轻工类本科专业的学科内涵和知识体系均发生了很大变化[2],尤其是面对轻工产业的技术转型升级和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非常有必要对轻工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其提供良好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轻工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轻工类行业(造纸、印刷、包装)提供多元化、复合型、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轻工类专业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和交叉性特色,其学科组成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等多个支撑学科,因此其人才培养方案必定强调各个支撑学科内容的合理搭配和适当延伸[2-4]。由于轻工类行业需求的人才岗位种类繁多,并且对于工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为此在科学分析轻工类行业人才需求特点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其课程体系框架,并设计了行业岗位目标和所需知识能力,进而提出以项目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为抓手,构建轻工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建议。下面将从“核壳山水”的课程体系框架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项目实践教学,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竞赛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1  基于“核壳山水”的课程体系框架


轻工类专业包括轻化工程(以制浆造纸工程方向为例)、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其中制浆造纸工程专业方向的内涵是信息记录材料以及功能材料的制备,印刷工程专业的内涵为信息的可视化与传播,包装工程专业的内涵为产品信息与功能的再造[3-6]。三个专业的共有专业内核是,为信息的传播与功能的再造提供支撑。为此,基于专业内涵与特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出围绕专业共有内核(信息的传递与功能实现)构建主线课程,采用三大支撑学科的合理交叉(材料、信息、设备)科学设计交叉课程,面向行业发展实际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基于学生多元化发展需要设计特色课程,即采用“核(专业共有内核)壳(支撑学科)山(特色课程)水(核心课程)”的结构形式来构建轻工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核壳山水”的课程体系框架原理如图1所示,而轻工类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具体如表1所示。

图1 基于“核壳山水”的课程体系框架原理图

Fig.1 Curriculum framework principles based on core-shell landscape

其中,“核(共有内核)”为信息的传递与功能实现,是构建课程体系框架所围绕的核心,“壳(外壳)”为信息、材料和设备等三大支撑学科,“山”为面对多样化岗位需求所设计的特色课程,“水”为环流整个外壳,是串联各个岗位所需的专业核心课程。

表1   轻工类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其中,主线课程是围绕轻工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必修的共性课程,交叉课程是指轻工类专业在三大支撑学科(信息与通信科学、材料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下科学优选所形成的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是本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特色课程面向多元岗位需要在本专业基础上的科学延伸和合理拓展。

2    基于岗位能力目标的项目实践教学


基于轻工类专业的应用型、交叉性学科特点,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目标的项目实践教学模式很有必要。首先科学分析轻工类专业的就业领域,明确具体的岗位类别与所需能力,进而勾画出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向,然后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能力目标科学设计多个不同的教学项目,并以实践项目教学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下面以印刷工程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印刷工程专业的就业领域主要为出版、印刷、包装等三大领域,可大体划分为5个职业能力岗位(印前设计员、色彩管理工程师、印刷工艺师、市场开拓员、多媒体工程师),由此也形成了5个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向——图文排版与设计、色彩管理与图像修正、印刷过程控制、印刷管理与商务、多媒体设计与出版。如以“图文排版与设计”工作岗位为例,针对岗位所需能力设计5个实践教学项目——颜色的分析与测试、图像阶调/颜色/清晰度处理(Photoshop)、图文排版(Adobe Indesign)、电脑美术设计(Adobe Illustrator)、拼大版技术(Signastation),从而以5个具体的实践教学项目为抓手来实现“印前设计员”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而项目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要点包括三个方面:A.教学项目的科学设计。教学项目设计应把握三个原则:教学项目要涵盖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各个教学项目之间要具有递进性和连续性,教学项目的设计要建立在基础理论的分析之上[2]B.教学方法的恰当应用与创新。通过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如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项目解决的思路和方法,然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完成具体的项目设计和操作,最后采用研讨性教学方法系统阐述项目所运用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以及改进途径。C.科学评价机制的构建。要转变传统的重结果的评价方法,转向重过程的评价方法。

3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上述项目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若有力地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可能动地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下面以包装工程专业(包装设计方向)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包装设计方向主要培养学生的平面包装设计、广告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新设计能力[5]。为此,以不同层次的包装设计竞赛为抓手,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特长以及长远发展选择参加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包装设计大赛,进而以参与包装设计大赛的全流程,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视角,让学生在感悟、学习、总结、提升中实现专业素养和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包装学科竞赛为抓手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基本的方案和要点如下:

1)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念变革课程体系与目标。生命周期理念强调以完成项目的形式通过“构思——设计——实现——运行”这一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7]。因此要摒弃传统的课程体系架构,对于知识点和能力的讲解不采用并列式,而是以具体的完整项目周期为一个循环,从而打通了原有课程体系的壁垒,实现了知识点和能力的立体化重构,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地支撑。

(2)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变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基于学科竞赛的课程内容主要采用项目制教学法进行。项目是指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科竞赛任务。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相应的知识内容范围内开展学习,实施项目。

(3)建立多层次的学科竞赛和评价体系。根据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学科竞赛,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并保持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从而适应学生多元化、分层次的人才培养。另外,为有效搞好学科竞赛的教学工作,学科竞赛活动要把握好参赛的普及性和优秀竞赛选手的选拔性两个方面。竞赛首先要面对包装工程专业的所有学生提高普及性,夯实基础学生队伍规模,同时积极选拔优秀选手,并进行课外辅导以提高其培训的难度、强度和深度,从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学科竞赛团队。

4  结 语


轻工类专业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和交叉性特点,其专业类别和方向繁多,行业发展纷杂多变,且随着科技发展其专业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具有很强的专业收敛性和行业离散性。为此,深入研究轻工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很有必要。在凝练轻工类专业内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框架、项目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等三个方面勾画了轻工类本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尤其鲜明地提出了课程体系框架建立的“核壳山水”理论”(主线课程为核,交叉课程为壳,特色课程为山,专业核心课程为水),这为其他交叉性、应用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借鉴。同时,也提出了以“项目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为抓手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这对于变革传统的系统理论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沙力争,赵会芳. 轻工学科群综合人才培养的专业实验模式[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11):53-55.

[2] 王海文,李杰. 关于构建印刷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3):233-236.

[3] 王海文,李杰,陈广学. 从哲学思维视角论印刷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23(6):503-506.

[4] 朱明,王莉. 印刷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3,5(4):75-79.

[5] 卢杰,周廷美,张晓帆. 包装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模式探讨[J]. 包装工程,2008,29(10):258-260.

[6] 梁辰,等. 提高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J]. 轻工科技,2014,31(6):186-187.

[7] 孙智慧,等. 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科体系研究[J].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2(4):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