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 > 课改动态
【师说课改】《国际传媒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4-19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国际传媒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北京吉利学院  王海燕

 

摘要:国际传媒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职业能力与素养;在知识框架上,《国际传媒理论与实务》课程该如何根据职业能力与素养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该课程该如何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就上述问题,我们调研了国际传媒典型企业,认为国际视野、熟练使用英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新媒体技能为重点的专业技能以及终生学习能力等是国际传媒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与素养。该调研结论直接服务于《国际传媒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设计与实践。  

关键词:国际传媒;调研;课程设计与实践

一、国际传媒人才所需职业能力调研与分析

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强以及市场对国际传媒人才的需求的扩大,北京吉利学院本科英语专业国际传媒方向近年来一直比较热门,针对如何培养优秀的复合型的国际传媒人才,英语专业国际传媒教研组设置了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国际传媒理论与实务》课程是一门创新课,属国内首创,也是国际传媒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在知识框架上,《国际传媒理论与实务》课程该如何根据职业能力与素养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发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该课程该如何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国际传媒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职业能力与素养?就上述问题,教研组深入走访了蓝海电视台、伟达国际公关公司、一点资讯等典型传媒企业,就从事国际传媒工作的人员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通过深度走访、对话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学习,课题组认为从事国际传媒工作的工作人员需具备如下职业能力和素养。

(一)职业能力

1.熟练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

国际传播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外语基本功和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应该熟悉不同地区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对传播带来的影响。在所调研的企业中,因工作都有涉外性质,所以都要求员工能够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国内外工作和业务的联络和协调,例如在伟达国际公关公司,员工往往是跨几个时区在用英语进行电话沟通;在蓝海电视台近200人的工作团队中,外籍员工占到40%,主持人、节目主编、撰稿等主创人员,全部为母语为英语的西方国家的专业团队。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内容要求员工熟练掌握和使用英语。

  2.具有国际视野,掌握跨文化沟通的技巧

国际传播应该超越文化的差异性,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之间尽量寻求某种共识,这就需要传播人员具备较强的文化修养和沟通技巧。课题组在蓝海电视台调研中发现,蓝海电视台面向西方受众,这就要求节目的制作理念、形式与包装及表达方式要符合目标受众的信息消费方式,从业人员必须熟悉对象国的文化、习俗以及风土人情等。

3. 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

国际传媒企业需要大量优秀的国际新闻(信息)采编人才,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话语本身,不同内容和质量的话语会产生不一样的话语权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蓝海电视台对外传播的节目形态非常多元,节目制作与完成要求行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国际传播技术能力,如高度的新闻敏感性、独立的采访能力以及成熟的新闻写作和编辑能力。在媒介融合时代,传播的主体和客体随时可以互换,在更加庞大的全球信息网络下,更需要国际国际传播人员具有高超的搜集加工、梳理引导信息的能力。

4.了解新媒体,熟悉现代传播技术

当前媒介技术发展迅速,利用新媒体进行国际传播,既能突破传统手段在跨国传输、节目落地等方面的局限,又有利于实现综合传播和传播效应最大化,所以,国际传媒单位在改变以往大量从外语、国际传播等专业招募工作人员的传统思路,扩大到招聘网络科技、电子技术、艺术设计等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国际传播人员普遍具备多媒体采编能力,熟悉专业性较强的传播技术和网络传播规律。

(二)职业素养认知

1. 关注(国际)传媒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国家的传媒政策,了解中外传媒体制的差别以及各自不同的传媒形态。

通常情况下,技术革命和政策的制定会最终导致传媒形态的变化。这就要求传媒专业的学生能够关心无论是技术层面的变革,还是国家传媒政策的制定,应该对各种变化进行关注和思考。

2.具备现代的国际传播观念。

在新的形势下,国际传播人才必须全方位更新思维,树立现代的国际传播观念,要抛弃“代言人”的心态,从国际受众的立场出发,充分尊重和准确掌握国际受众的信息需求,要改变刻板的传播方式,用客观生动、幽默风趣的话语方式来传达信息,要有充分的自信心和独立的思辨能力,敢于主动发声引导舆论,具有放眼世界、纵论天下的气度和胸怀。

3.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报道,了解国情与世情。

从事国际传媒工作,要求学生能够长期关注国际关系,尤其是重要国家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关注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相关的媒体报道,通过关注这些重大事件及报道,了解中国的国情、国家的重要政策、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关系等等。

4.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善于学习其它专业知识,努力成为一个复合型的国际传播人才。

在国际传媒领域,学习外语及新闻专业背景的人才多,其他专业背景的人才少,而实际工作又要求工作人员必须随时面对可能会出现的各类话题,这就需要树立终生学习观念,以应对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挑战。

    二、人才培养的定位及课程设计思路

北京吉利学院英语专业国际传媒方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应用能力和国际传媒行业要求的采、写、编、评、摄等核心技能的应用型国际传媒人才。《国际传媒理论与实务》是英语专业国际传媒方向的专业基础课,4学分,后续课程包括国际新闻采写编、国际传媒视频工作坊、新媒体技术与国际传播、国际传媒综合实训等。

基于广泛的调研和对职业能力的深度梳理以及《国际传媒理论与实务》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我们对该课程进行了定位分析,认为该课程应有机融合新闻学(journalism)、传播学(communication)、媒介理论(media theories)、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结合国际传媒实践所需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相关内容整合而成,并通过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和安排,让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并提升从事国际传媒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职业素养。

通过对新闻传播及国际传播等相关课程的分析和整合,我们认为该课程主要搭建以下理论框架:新闻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传播的基本理论、媒介的基本理论、媒介体制及内部运营管理、国际传媒机构的竞争、受众及对外报道、媒介融合与国际传播、新闻法规及国际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等八大学习模块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热点及重大新闻,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和对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的理解。

在教学方法上,该课程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充满了实战色彩,摈弃了以书本为主、以理论为主、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强调学生对课程的高度参与,突出任务导向,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走上讲台,合作学习。同时,该课程将通过案例分析、情境设置、任务完成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学习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基本理论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证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为:

1.引导学生持续关注国际重大新闻及热点问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以后从事国际传媒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

2.通过合理的栏目设计,让学生走上讲台,能看新闻,能讲新闻,在讲新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词看天下”等栏目将英语学习与新闻讲述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职业能力培养上也是一种新的探索。

3.加强学生对新闻背景以及相关知识领域的学习和拓展,培养复合型国际传媒人才,以及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4.通过学期论文的写作与汇报,提升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三、课程设计模式

()课程总体目标设计

该课程的总体目标设计主要包含理论、实践、职业素养三个层面:

在理论层面,使学生掌握新闻的基本概念及理论、传播的基础理论、媒介的基本理论、媒介体制及内部运营管理、国际传媒机构的竞争、受众及对外报道、媒介融合与国际传播、新闻法规及国际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等八大模块,并通过论文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在实践层面,通过大量国际新闻传播案例的分析及学习,使学生尽快了解传媒与公民、传媒与大众生活、传媒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媒与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时政和国际社会,提升对国际关系的认知。

在职业素养层面,通过大量国际新闻传播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传媒集团生存现状和国际传播的竞争,树立良好的传媒意识。

上述目标具体表现为如图1所示:

1

(二)课程具体设置

在能力目标项目化的教学指导思想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为如下层面:

能力目标(基本层):

1.学生能够运用传播知识解释传播现象;能够运用国际传播的知识解释国际传播现象;

2.能够通过传播及媒介理论的学习,了解媒介理论,提升媒介素养;

3.能够理解新闻新闻与信息、新闻与宣传、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4.能够了解新闻媒介(传媒)的运行体制及媒介的内部管理与运行,并运用该知识解释(国际)传播各自不同的表现;

5.能够了解国际传播体系及当代国际传播的竞争;能够理解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的经营模式与经验等;

6.能够了解国际传播受众定位与对外报道的原则、技巧;

7.能够了解全球化和媒介融合时代国际传播的新变化;

8.能够了解新闻法规及国际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

提高层:

学生能够通过对上述理论、国际新闻传播案例的学习、关注和分析,养成关注传媒行业、国际热点及最新报道成果的职业习惯,提升媒介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实习及社会实践打下较好的专业基础。

2

除能力目标位,该课程还根据讲授的八大知识领域,设置了相应的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具体如图3、图4所示:

3

4

(三)课程工作任务设置

课程的工作任务表现为常规栏目安排和论文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常规栏目工作任务主要表现为:完成《今日国际》(World Today)栏目内容汇报,让学生以记者、编辑身份模拟将当日国际新闻向国内报道;完成《今日中国》(China Today)内容汇报,学生模拟国内新闻向国际报道;完成《单词看天下》(Keywords )栏目,做新闻摘要报道,并提炼英文关键词。以上栏目为每次课的常规训练项目。以上三个栏目分别由三个学习小组承担,每次课每组5-10分钟汇报,教师讲评,这项工作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关注国际重大新闻以及媒体的相关报道的良好职业习惯。  

其次,每位同学必须完成教师指定的研究报告(论文),如图5所列:

5

论文作业共3次,每次满分5分,合计15分,占总成绩的15%。

(四)课程考核设置

该课程突出过程学习评价,结合课堂栏目汇报、小组讨论、论文汇报等教学环节,加强课程过程性考核,并注重平时成绩的评定与管理。强调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到课情况(20%),课堂表现(25%),论文作业(15%),期末考试(40%)。课堂表现主要考察学生《今日国际》(World Today)、《今日中国》(China Today) 、《单词看天下》(Keywords )等常规栏目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参加课程讨论、参加常规栏目活动等表现。论文作业主要表现为学期论文完成及汇报情况。期末考试主要以学生运用专业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测试为主。

结论

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迅速发展,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兴未艾,设置英语专业国际传媒方向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国际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计应努力提升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注重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认知,让学生能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笑盈:国际新闻传播.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13年.

2.周康梁:做严肃的电视---英国电视为什么好看.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3年.

3.郜书锴.媒介融合时代的国际传媒业.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

4.财经国家周刊[民营蓝海电视台海外“叫卖”中国概念].2010.07.20.http://news.sina.com.cn/m/2010-07-20/174320720192.shtml

5.北京商报[民营电视台落地50余国家地区 拒绝播二手内容].2010.07.19.http://news.sina.com.cn/m/2010-07-19/101520709017.shtml

6.刘笑盈:关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载于《对外传播》.2012.02

7.史安斌:论我国对外传播事业的“短板”与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载于《新闻界》.2012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