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 > 课改动态
【师说课改】公安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公安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铁道警察学院  张传浩,谷学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公安业务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公安信息技术专业应在分析人才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具有应用和研发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确定具有公安特色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挖据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以公安办案流程为主线完成实践实训内容的组织安排,以课程群为基本单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公安信息技术;公安视听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引言

公安院校和一线公安业务单位逐渐认识到公安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公安院校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对公安技术专业的教育方式方法研究产生了很多成果:有的提出了公安信息化人才长效培养机制[1],有的给出了学科建设思路方面的建议[23],有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提高公安科技信息化人才建设路径[4],也有研究提出从实验实训角度提出改善教学效果[5]。这些前期研究都不同程度的对公安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指导和推进作用。但前期研究中大多站住学科和专业建设的角度,由上自下的进行体系架构讨论。本文则希望从专业人才需求入手,讨论更为实际的课程体系建设,以期使公安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设置更适合当前公安业务实际需要。

 公安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公安专业人才培养一定是与当前公安业务需求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必须能够服务于公安实际工作。所以在研究公安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需要了解和分析其人才需求特点。

一、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储备应满足当前公安业务发展需求。公安部在《金盾工程总体设计方案》中明确指出,金盾工程的目的是:“落实‘科教强警’战略决策,在现有的公安工作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装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成和不断完善全国公安通信网络和全国公安信息系统,推动公安各业务系统的应用,与全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实现以全国犯罪信息中心为核心,以各项公安业务为基础,以‘数字化警察’为目标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6]。即信息化基础建设给公安业务提供了一个庞大的信息化数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汇聚了大量的原始信息数据。将其中对公安业务有价值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挖掘,将成为今后公安工作效率提升的关键。以往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犯罪预测技术在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处理模式中成为现实[7]—Compstat模式[8]是美国警务的新模式,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其定义为Computer Statistics(计算机统计信息),利用数据分析和建模技术,建立非反馈式预测模型,从而能够做出包括警力部署、犯罪活动剖析、案件关联、公共安全态势等方面的决策,而这些信息处理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具有公安业务背景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人才建设。

二、信息化工作分工使得人才需求分类越来越细致。公安科技信息化人才是指公安系统中所有运用公安科技信息化技术开展工作,并通过公安科技信息的技术研发、应用研究、科技管理、教学等履行职能或为公安执法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人员总称[4]。这种定义体现了两个层面的含义,或者是两种对科技信息化人才的分类方式:一是按照从事信息化工作职责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信息化基础人才、信息化支撑人才、信息化管理人才、信息化规划人才[3],这种分类方法体现了公安信息化平台的组建、运行和保障需求;  二是按照针对特定信息技术的分类。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视听技术等,这种分类体现了公安业务随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今后应该更具体的体现在警员教育、招聘就业和专业培养之中,而不是笼统的用警务信息化或者公安信息化进行描述。

三、人才培养方案应随公安技术学科的内涵变化而进行调整。2011 年 3 月 8 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 年)》(学位[2011]11号),增设法学门类下公安学(0306)和工学门类下公安技术(0838)为一级学科[9]。设立之初,公安视听技术和网络安全与执法这两个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方向还分别是二级学科刑事科学技术(083801)与社会安全控制技术(083802)下属的三级学科。但到了2013年,公安视听技术(082106S)和网络安全与执法(082107S)就分别成为公安技术下的二级学科,这充分显示了信息技术类学科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以“网络安全与执法”二级学科为例,原先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出现,是以信息网络违法犯罪事件为研究对象,以保障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为目的,应用和研究网络侦控、网络情报、计算机犯罪现场勘验取证、网络监察等技术,预防、控制和处置网络违法犯罪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10]。而当前网络空间除了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之外,随着云技术、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也已经成为很多科学研究、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平台技术,网络基本技能成为公安干警在日常办公、办案工作中的必备技能。“公安视听技术”二级学科则更多体现的是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变迁,公安视听技术专业的前身是始建于公安部民警干校时期的刑事照相专业,主要研究图像的形成机理、光与物质的相互关系、成像设备的组成与原理、图像的采集与提取技术、分析与处理技术、检验与应用技术等。而在当前的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定义中明确指出了“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而这正符合了当前计算机视觉技术、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公安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课程体系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集中体现了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公安机关对公安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按照公安技术行业发展的主流和前沿设置专业课程,同时还要兼顾相近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11]。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突出警务信息相关系统操作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公安信息思维意识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培养,进一步突出实训实战,突出公安职业特色。

公安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一、紧密结合公安业务需求,注重复合人才培养。

根据上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安信息技术人才需求实际上是一种复合人才需求,兼有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法学、公安学、社会学、工程学特点。在公安部《 关于加强公安信息化应用技能训练工作的指导意见》(公通字[2010]32号)也明确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公安院校在校学生的信息化应用技能教学,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实战为宗旨,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强化公安信息化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教育训练,为公安机关培养输送适应公安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2]。这是公安技术不同其它地方大学信息技术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正确认识公安信息技术在公安工作所处的地位,注重能力培养。

公安信息技术对公安工作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应用与研发两个层面。

(一)应用能力培养。首先,将信息技术作为警员日常办公办案的基本应用能力。随着公安办公信息化、警务工作信息化等工作方式的发展,要求普通警员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等。在《公安技术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试行)》中,已经明确指出了将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基础、模型与算法基础、公安信息化基础等课程作为公安技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从而使公安技术相关专业学生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进行网上办公、办案。其次,是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执法的应用能力。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交流与活动空间,导致在传统社会中的一些犯罪行为也向网络虚拟空间发生转移,如网络诈骗、网络攻击、网络谣言等,这要求建立起一支专业的网络警察队伍,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执法与取证。

(二)研发能力培养。这是对公安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较高要求,即除了直接应用办案办公,还能够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造,甚至是开发出适用于公安工作的新技术,形成新的能力。例如,利用计算机建模技术建立公安专家系统,将刑事科学技术等其他公安技术学科专业已经成熟的办案经验和方法进行模型化、流程化抽象,同步建设丰富的公安案件素材数据库,将会使得任何一名具备基本计算机技能的警员都能够借助连接公安专家系统变成“福尔摩斯”,大大提升办案效率。

三、正确认识课程体系中的内在联系,注重基础培养。

公安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主要为专业课与基础课两个部分,其中基础课根据公安专业的特点,可以再划分为公安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两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若干课程群,如图1所示。这几个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课程设定应充分考虑各个课程群的内在关联,注重基础课程的支撑作用,同时在专业课程上突出专业特色。

图1 公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一)注重课程群建设。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某一门课程如何去教学、如何改革,更多的是要上升到课程群建设的层面上来。课程群建设是一个课程融合与分解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融合能打破教学资源的壁垒,删除重复、过时的内容,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竞争力、提高教学质量、显示办学特色的新内容。课程群的融合把一个课程作为实现某一培养目标的大课程进行研究。为更好地实现课程群目标。要对大课程进行分解,在把总目标分解成子目标的基础上。将大课程分解为子课程,构成新的课程群[13]。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群进行整合和优化,破除繁复的课程内容,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处理好分科与综合的关系,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与连续性。

    (二)注重基础培养。目前大量的公安技术教学课程研究都集中于满足实战需求,或者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即突出了实用性,却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虽然公安技术专业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属性,但作为工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还应考虑课程体系对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延续性和扩展性。2011年公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程琳在全面加强公安学、公安技术一级学科建设研讨会上表示要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关系。要将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建设纳入学科建设之中,确立不同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规范,分层、分类培养公安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在教学建设和学科建设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14]。即使仅考虑本科生教学,当前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完全依赖学校的实践教学来进行技能培养已经远远不能与之匹配。人才培养目标中打牢专业基础,强化实战能力”这一要求在许多公安院校的办学实践中把握不准,对“强化实战能力”又缺乏实践教学的理论指导,学校的实践教学或者层次较低,实践教学内容跟不上学科发展的变化,不仅学生在校期间根本难以达到,而且冲击了基础课程的学习,顾此失彼,实际执行效果不好。而扎实的基础课程学习能够形成学生在离开学校学习之后,持续的新技术理解与跟踪能力甚至是开发能力。

    (三)注重专业课程设定的依据。专业课程设定应首先考虑体现出专业特色,即在以课程群为主导的建设方案中,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专业应用特点,并且要做到合理设置课程粒度与内容。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现有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支撑关系。设定专业课程之前,要确定该课程的知识基础已经具备,并对课程内容与已有的课程体系的融合程度进行评估,避免出现雷同或者重复的专业课程。对于新的专业课程内容,如果条件不成熟,可以先以讲座、培训形式进行开设,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反馈, 同时,应积极与相应基础课程的课程组进行沟通,对基础课程中涉及该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增加或者修订,完善该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课程设定的依据充分,内容设置合理,保证教学效果。

 公安视听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依据上述对公安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的分析,本文将以公安视听技术专业为例,初步探讨其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依据第2节中队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的分析,公安技术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通识类课程和公安业务类课程(包括公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受限于篇幅和侧重点,通识类课程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根据前述讨论的人才需求特点以及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本文提出一种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建设

1 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群方案

表1给出了基础课程的课程群建设方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公安基础课由法律课、公安理论与警察素养课、警务实战技能课等构成,这些都是作为公安干警必备的业务基础课程,相关课程群和具体课程都有较为成熟的方案。而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建设,特别是公安视听技术专业的课程群建设一直处于不断探索过程。虽然在上述的相关指导性意见和标准中也有描述,但由于各公安院校针对不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理解不同,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存在差异。

专业基础课是根据本类各专业应具备的相关学科知识和本专业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按照一般工科专业课程设置,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基础课课程应主要包括数学类、电子电路类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数学是工科专业学生最为重要的基础,数据课程除了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外,还应包括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等工程数学课程,因为在视听专业课程中,有大量涉及信号处理与数据向量计算的内容需要具备上述工程数学基础,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现有技术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前述人才能力培养目标中的“研发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公安技术基础课课程则包含了公安技术基础、公安信息化基础等课程知识单元,使学生了解公安技术专业的在公安行业中的定位与本专业内容的涵盖范围;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包括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基础、模型与算法基础,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这是因为随着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大量信息和数据的处理都需要通过计算机联网形成集群处理能力。以公安视听技术中的智能视频监控应用为例,整个工作流程除了视频信息采集外,视频数据的处理、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和目标行为分析都是需要使用计算机设定好模型算法对视频数字信息进行提取、学习(训练)、分类,这里就涉及到对计算机网络与模型算法基本知识的掌握。所以专业基础课课程群的建设至关重要,是让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关键。

专业课课程群建设

2 公安视听技术专业专业课程群方案

专业课是根据本专业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而设置的,应能够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并构成逻辑上的拓展与延续关系。公安视听技术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四个课程群,如表2所示。其中,视频图像技术课程群与音频技术课程群分别体现了视听技术的两个技术领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视频是由连续的多帧图像构成的,视频的处理的元素是图像,所以将视频技术与图像技术放在一个课程群是考虑到其相关性,在各个课程内容设置上可以形成较强的承接关系;除了技术特性,视听技术专业课程还应考虑服务于公安业务,侦査技术与指挥课程群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本专业技术形成办案能力所设定;网络与信息系统课程群侧重于学生对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熟悉掌握当前流行的网络信息系统,了解本专业技术在应用系统中的位置和关系。

3 公安视听技术专业选修课方案(部分)

选修课的设定目标不仅是为了进行知识拓展,还应该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与加强,注重实践,同时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今后研究生教育做好铺垫。表2 中给出了公安视听技术专业选修课部分典型课程实例。本文建议公安视听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分为四类:1)专题拓展类。该类课程目标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将特定技术进行深入介绍,形成专题课程,加强学生对专题技术的理解与掌握;2)基础能力拓展类。该类课程目标是将专业基础课中的抽象知识进行汇集,形成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3)研发能力拓展类。该类课程是针对人才研发需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公安业务能力拓展类。该类课程主要是在充分理解技术特性和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业务需求,培养学生将专业技能与公安业务结合的能力。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公安业务的实战需求特点要求公安技术专业必修加强实践实训的课时比重,把实战内涵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适应专业化、实战化要求的课程体系。作为公安视听技术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包括了课程内容建设和基础条件建设两个方面。以往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建设一般以课程为主体单独进行建设,容易造成实训内容和硬件资源的重复。本文提出以办案流程为主要脉络进行统一的视听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将课程体系融入到办案流程中,一方面可以对实验实训条件进行统一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实验实训将课程内容紧密衔接,使教学方向更容易把握;最后,该实验实训体系还能够服务于一线公安业务培训。

具体的建设方案如图2所示。


公安视听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方案从立案到结案共包括四部分内容,每一块都有明确的实验实训内容,对应具体的专业课程(或者专业选修课程)。实训各部分之间可以设定明确的接口,使学生能够建立起“专业课程+实训内容+办案流程”清晰的逻辑对应关系。也能够使授课教师根据教授课程在实训体系中的位置,对课程内容范围进行有效把握。该流程还可以进行灵活裁剪,始终紧扣公安业务需求,保证实验实训内容不脱节、不滞后、不脱离实际。

 结语

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公安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安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以公安视听技术专业为例,给出了公安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依据与方案,并提出了以公安办案流程为主线组织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理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公安业务需求也在随之变化,公安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只有密切结合一线业务单位需求,同时不断改进思路,才能培养出符合技术发展要求,素质过硬的公安信息化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明, 王靖亚,张宪华, "公安信息化人才长效培养机制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pp. 50-54, 2010.

[2] 李伟, "关于公安技术学科建设的思考," 公安教育, pp. 53-56, 2013.

[3] 王靖亚, 张宪华,张秋萍, "公安信息化人才培养思路与策略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pp. 32-35, 2009.

[4] 王超飞, 任捷, 王玉慧,赵良辰, "现代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安科技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启示," 法制与社会, pp. 210-212, 2016.

[5] 贾学明,王娟, "基于网络攻防演练场景教学的公安类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pp. 231-233, 2016.

[6] 陈墨, "金盾工程十大认识:对热点问题的冷静思考," 互联网周刊, pp. 72-73, 2003.

[7] 李熙,黄力, "大数据背景下的犯罪预测与预防——基于犯罪预测分析模型的应用及构建," 山西科技, pp. 133-135, 2015.

[8] 于胜任, "美国警务新模式——Compstat模式简述,"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pp. 119-121, 2010.

[9] 刘光明, 周章琪,李艳青, "关于公安学和公安技术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pp. 179-181, 2012.

[10] 刘舒, "公安技术一级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公安教育, pp. 4-8, 2011.

[11] 汤琼, "加强公安学、公安技术一级学科建设 推动公安高等教育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本刊专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程琳," 公安育, pp. 4-6, 2011.

[12] 靳慧云, "公安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pp. 189-190, 2013.

[13] 郭必裕, "课程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比分析," 现代教育科学, pp. 114-116, 2005.

[14] 人民网. (2014). 公安技术创新要从理论抓起. Available: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1211/c1057-26189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