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 > 课改动态
【师说课改】产教融合培养企业预备队的实践探索 ——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

发布时间:2017-04-05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产教融合培养企业预备队的实践探索——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从社会需求和学生情况出发,以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包岗实践包链生产为载体,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阐述了如何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让教学计划跟着生产计划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评价(课程有效性评价)形式,以企业预备队的形式,实现生产和教学的深度融合,达到培养企业预备队的目标。

关键词:产教融合;企业预备队;课程有效性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存在严重的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问题,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又无法顺利找到工作。如何能够做到“产销对路”的人才培养呢?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发展思路。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 企协同育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十三五规划纲第五十九章 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二节 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也明确提出:“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然而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其原因之一是我国缺少高端的技术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企业面临严重的结构性人才紧缺问题,而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顺利地就业,服务于社会及地方经济,导致全社会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低。

二、产教融合课程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想要开发出“产教融合”的课程,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产教融合”?通过大量的文献查找我们的出了这样的结论即“产教融合”是指校企双方基于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和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两个角度进行深入整合双方资源的活动,体现为在校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面进行教学过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术和技能的培养。

(一)课程或者课程内容的选择

如果学生只是单纯的实习,就失去了包岗实践包链的意义。所以一定要将课程开到企业中。那么什么样的课程可以全部开在企业里?哪些课程可以部分开在企业里?哪些课程不适合开在企业里?如何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单元或者课程群?

(二)如何实现生产和教学相融合

将传统教学和产教融合教学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点:

1 传统教学和产教融合教学的比较

通过对比的结果,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对于产教融合课程的教学我们如何来打破常规,进而展开教学?

(三)课程有效性评价

传统考核(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形式对产教融合课程是否适用?

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课程有效性如何评价?”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

本文主要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详细阐了围绕着行业企业进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让教学计划跟着生产计划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评价(课程有效性评价)形式,以企业预备队的形式,实现生产和教学的深度融合,达到培养企业预备队的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一)学情、社情分析

    车辆工程专业首先对社会需求和学生情况进行了调研,经统计分析如下:

通过对双情的分析,确定了人才培养原则是根据行业需求设计课程,按照学生实际实施课程。最终确定了车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培养能够在汽车制造企业从事车辆制造、调试、检测、实验、管理等专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明确知道大学四年毕业以后,他们所要面对的雇主是谁?即雇主为汽车制造、试验企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培养才能满足雇主的要求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走访了大量的汽车制造企业,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汽车制造企业每年都会有生产的旺季和淡季,在生产的旺季,企业需要招聘大量的人员,但往往招不到合适的人员,而到了生产的淡季,由于产能的过剩,又会有大量人员闲置,没办法,企业就要进行长则几个月的放假,如果再有订单的时候,需要将人再次召回,这就往往会出现“文齐武不齐”的情况。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也为我们与企业进行合作提供了可能。而对于专业来说,我们有大量的学生,而且需要为学生寻找真实的职业环境,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真学真做学到真本领!那么作为高校,我们可以打造这样一支队伍,在“企业旺季,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走进企业;企业淡季,学生揣着体认和反思回到课堂”。让教学计划跟着生产计划走,这支队伍我们把它称为“企业预备队”。我们就是以企业预备队的形式,实现了生产和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而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大量的汽车制造企业进行走访,最终我们确定与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进行合作。作为大型的汽车制造企业——,也脱离不了这样的行业“潜规则”,出现旺季用工荒,淡季养闲人的问题。

齐工程交通工程系带领车辆工程专业,从2013年开始探索与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合作,4年来,结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先后在2013年校企领导签订实习协议、2015年校企领导签订校企共建企业预备队协议、2016年校企领导签订包岗实践包链生产协议,探索了跟岗实习到顶岗实践到包岗实践包链生产的企业预备队培养形式。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1.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体系重构

我们针对学生工作的职业岗位,确定出其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再将任务分解细化,再重新与教学内容相对应,构建出新的课程群,并以此来实施教学。

1 课程体系重构过程图

2.课程体系的调整

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分解,形成分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周期上打破了学期的界限,同门课程开在了不同的学期,为各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通过这种形式,实现了教学计划跟着生产计划走,课程体系动态调整的模式。



(三)课程体系实施

     1.课程内容

    结合各工作岗位进行工程任务分解,提取考核点和评价点然后构建课程群,再将各门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形成典型项目任务。

 2.教学形式

在教学实施上,首先结合工作过程对学生每天的时间进行分解,然后根据各时间段学生作息时间的特点展开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在上课形式上,不拘于时间、地点、方法的限制,将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零散的时间有效的利用起来,完成课程教学。

2 教学形式

专业以每天一总结,每周一交流、双周一汇报,学长现场指导进行技能提升的形式完成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教师指导进行理论提升的模式完成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培养。而工匠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创新能力贯穿培养的始终。通过这样的形式实现了变传统简单的物理加和为工学融合、理实化一。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采用的是轮岗形式,学生通过岗位考核合格方可进行轮岗。

(四)专业核心能力考评

同时在课程评价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调整,变“传统式考核=平时考核+期末考试”为“多样化评价=企业考核+过程考核+综合考核”。其中,企业考核主要是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态度的认可程度,过程考核主要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岗位能力的考核,综合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考核。在这里,综合考核是对学生知识目标培养效果的评价,体现的是再现标准,过程考核是对技能目标培养效果的评价,体现的是表现标准,而企业评价则是对态度目标培养效果的评价,体现的是公民标准。同时加入了附加项的考核即关于提出小改、小革、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议、专利、论文、创业团队、学生注册公司等,以这种方式使创新精神“可视化”, 创业能力“可量化”。通过考核过程将工作工程与教学过程有机的融合起来,实现“理论实践相融汇,打造企业预备队”进而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大一:生产工人;大二:技术人员;大三:班组长;大四:现场工程师。

(五)实施效果分析

1.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有了较高的提升

         

2.企业对学生评价

3.275名学生专利、创业团队、注册公司的统计

四、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校企联合实现产教融合是有效促进的途径。高校和企业在承担各自的使命与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更加深入的融合实现双方优势的互补和互利,能够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我们通过“产教融合 培养企业预备队”的形式,不但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的岗位锻炼,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同时也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岗位实践中逐渐养成,进而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