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 > 课改动态
【师说课改】课程重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发布时间:2017-03-29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课程重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湖南工学院  刘俊学  罗元云

 

摘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校转型,课程重构是其着力点。进入转型深水区的课程重构思路,应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形态、课程管理制度三个层面进行革新与建设,以此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与课程的新形式,推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重构面临的挑战在于没能建立起一支拥有明确的转型发展理念和重构课程热情及重构课程能力的教师队伍,而该问题的解决具体需从教师理念的转变、积极性的激发、应用能力的培植与管理制度的变革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课程重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着力点

 

当前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中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高等教育更是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正式拉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转型的号角。这次转型加上原本存在的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以及“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变,面对几种转型的叠加与选择的多重,地方本科高校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又该将转型的着力点放在哪里?笔者试图从微观主体的视角谈点个人认识。

一、课程重构的提出

(一)现实反思: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现状迫切需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重组

理论上,地方高校转型一般需经历理念的转型、学科专业的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课程体系的转型四个阶段[1],课程体系的转型是四个步骤中逐步走向深入、逐步指向具体操作、逐步增加难度,且尤为重要的一环。诚如有学者如此深情感慨:从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中,越往深入越艰难,改革最难的是课程体系,转变最痛苦的是教师。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角度与转型发展的历程来看,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的具体培养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当前的课程体系未能与现行即将推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相对接,这标志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伴随改革的深入,这一现象将愈显突出。现行大多数地方高校仍套用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基于传统的学科(理论)知识的逻辑,而非基于认知发展和能力获得的逻辑, 未能实现紧扣应用能力构建的课程整合与评价方式。因此,制约目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瓶颈就在于原有“知识导入型”的课程体系与课程,这一发展现状显然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与重组。

(二)转型实质:地方高校几种转型的叠加与多重的选择最终都聚焦于课程

地方高校尤其是1999年后新升本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它们既面临着从“专科”向“本科”的转型,同时又面临着从“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还面临着从“传统教育”向“互联网+教育”的“现代创新型”的转变。三种转型并非孰是孰非、谁否定谁的问题,而是地方高校通过课程重构主动满足社会尤其是学生发展需求的行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的起点在课程。“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变在课程层次的提升,“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在课程理念导向的更新,“传统教育”向“现代信息化教育”的转变在课程教学模式的变革。三种转变事实上并不冲突,其归向都指向课程,从课程层次——课程理念——课程教学模式,一步一步不断走向深入,走向综合。未来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校转型一定是结合多种转型的特点,面对几种转型的叠加从课程理念、内容与课程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考虑而做出的综合性的选择。

(三)课程价值:课程重构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着陆生根的重要途径

课程作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单元和基本载体,是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统领下,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使之得以实现的重要通道。每一教育思想的内容最终要成为教与学的内容,都必须以课程为纽带,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设计、调整、整合与目标的达成,使得教育思想得以物化。潘懋元认为: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缺乏课程这一环节,教育思想难以实现,高校的内涵建设也无从谈[2]毋庸置疑,课程关系到对学生相关知识、能力和素养是否得到真正培养,是能否培养出符合目标要求人才的关键因素。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诉诸相应课程体系的建构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的“先进性”、“有用性”和“有效性”都应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重构不仅是当前地方高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任务与核心,更应成为地方高校推进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着陆生根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重构的基本内容

(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

“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校区别于传统学术型或研究型高校的根本特点,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就是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把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内容整合的依据,按照学生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建构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区别于传统的“知识导入型”课程体系依据学科(理论)知识的建构逻辑,而是以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能力获得为逻辑,坚持面向行业岗位需求,以“能力输出”为导向,坚持将职业技能、学科知识和发展能力融为一体的原则,以应用型人才所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基本框架,严格按照职业所需的能力标准推进课程清理、课程整合与课程重组,打破学科壁垒,重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做到不仅关注“进口”与“过程”,更注重“出口”,全程确保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重构课程教学形态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正在改变各行各业,而“互联网+教育”的结果将是一场颠覆式的教育变革。它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体系[3]。未来的教育教学将不再受固定的场所、时间、地点所限,教学活动将依托互联网进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课程教学资源、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会变得更加多元,教学的流程将随之得以变革。目前,基于网络的课程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完全网络课程模式”即学生在学校认可的MOOC平台上自主选修课程,自主参与学习,修完结业取得课程证书,学校承认其学分;二是“网络课程+学生自助式面对面互动模式”,即学生学习网络课程的同时,利用虚拟社区平台寻找本地相同兴趣,或者选修同一课程的学生,自行组成小组,自行安排学习交流和面对面互动;三是“网络课程+本地大学深度参与教学模式”,或叫“MOOC内核教学模式”,诸如“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4]。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应认真分析教育生态的这一新变化,在课程资源极其丰富的互联网时代,选择、重构教育资源,再造教育流程应成为地方高校杨长避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所以,当前地方高校:一要结合自身优势,创造条件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着力打造和提供特色课程,发展和做强“校本课程”和“实践技术类型课程”;二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竭力满足学生的主体性需求,逐步实现“非核心教学业务”社会化;三要积极探索和推进混合教学、翻转课堂,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与能力。

(三)以适应课程形式的新变化重构教学管理制度框架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固定的校园,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以班级授课方式来完成的。MOOC等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改变了这一状况。随着学生在MOOC课程平台上选修课程学分得到认可,或者大学与MOOC平台合作,购买课程使用权等逐步展开,新的网络课程形式和在线学习文化将逐渐形成。这些新的课程形式,促进了高等教育办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育组织形式从“以班级授课为核心的学校制度”向网络化、分散化和个性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多形式转变;教学评价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而呈现出即时性与多样性。学习分析由此成为研究热点,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然后采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继而提供符合学生特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导[5]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意见”中明确要求各高校要适应这一新变化,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的创新。鼓励高校制订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将通过本校认定的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制订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和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6]这表明,地方本科高校要在转型之路上适应课程的新变化,为学生顺利实现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学分的互认等提供制度保障,重构与全新的教学流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框架已势在必行。

三、课程重构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面临的挑战

课程重构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就是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形态、管理制度等层面进行的重构革新与建设。当前地方高校课程重构之路面临挑战,“转型的难处在课程,改革的关键却在教师”。教师作为课程重构的设计者、引导者和执行者,是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可是,反观当前地方高校教师队伍,总体上表现为转型发展理念不强,热情不高,能力不足等特征。具体呈现出:青年教师比重大,大部分教师缺乏业界实务和工程实践经验,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老教师转型难,理念、技术能力更新滞后;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难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等。据调查统计,在新建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2.10%,36-45岁和46-55岁的中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共占41.99%[7]。可见,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专任教师可能没有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经历就直接上岗工作,很难想像一支欠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缺乏应用型实践能力、毫无转型热情的师资队伍能够成功重构课程,推进转型。建设一支能担当课程重构使命的应用型师资队伍,这无疑是课程重构面临的最为直接、棘手的挑战。

(二)应对的策略

一是加强教师的培训研讨,促进转型发展理念的深入。有了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才能确保转型之路走得对;有了合理的人才培养标准,才能确保转型之路走得好;有了先进的质量文化,才能确保转型之路走得长。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对转型发展的思想研讨,认真学习转型发展文件,深入厘清学校为什么要转型、怎么转型及教师为什么要转型、怎么转型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强化学习培训,促进教师树立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与互联网思维,帮助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此外,学校还需加强监督与检查,一定要警惕用过去落后的人才培养理念去推进转型,防止穿新鞋、走老路,用传统的尺子来衡量评价现有的应用型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

二是发挥项目化引领作用,激发推进课程重构的热情。推进应用型课程重构几乎就是一场校内革命,每一位教师都逃避不了。因为重构课程势必打破原有熟悉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致使教师的个人利益与学校改革的利益存在明显的冲突,从而使滋生排斥心理,存在消极应付或观望的态度;二是学校给予的回报与教师所付出的工作努力不一定等值,挫伤了重构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在学校资金有限的前提下,应通过以项目化资助的形式鼓励、引领一部分教师先投身到课程重构和转型发展之路上来,加强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标准及其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大力探索MOOC等互联网课程平台的开发与运用,积极推进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改革的深入,通过项目建设的成果与取得的成效影响、引导、带动一批又一批更多的教师加入支持课程重构的行列,参与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之中。

三是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竭力培植转型发展的能力。要实现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校转变,推进转型发展的主力军首先必须得有应用实践能力,而培植教师应用实践能力的主线就是八个字: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当前校企合作广泛表现为“表层合作”、“碎片合作”、“局域合作”等低效循环的现象,企业与学校远未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共同体。所以,培植转型发展能力应“基于全价值链理念的职教与产业合作”[8],秉承互利共赢的原则,推进教师同企业共育、课程标准同企业对接、课程教材同企业共建、课程实训同企业共管的“四同”路径,着力推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工程师到地方高校进课堂、进实验室和教师到企业车间、工作室挂职锻炼,推进校企双方共育、共训教师,切实提升转型发展队伍的应用实践能力,竭力开拓校企合作的新局面、实现产教融合的新高度。

四是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变革,为课程重构提供制度保障。局部的改革可以依靠某些个体的自觉主动实现,而整体性的改革则必须依赖管理手段的导向和激励[9]。诚如“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不仅是高校体制机制的演进过程,也是高校管理制度更合理、更完善的转型过程”[10]。地方高校不仅要适应自身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当内外环境的办学方式发生变化时,其管理的体制与机制也需伴随教育流程的改变与课程形式的新变化作出相应的改变。地方高校不仅要遵循课程重构的思路,还需直面挑战中的现实问题,一要尽快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早日出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标准与课程标准,以制度的形式保障课程体系重构的顺利完成;二要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深刻变革与巨大影响,着力从分配政策、绩效激励等制度上鼓励对MOOC课程平台、微课平台开发应用和对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的探索与实施,鼓励教师、企业、学生等主体自觉参与新的教育流程的再造与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三是立足学分互认,创新教育的组织形式、指导方式、评价制度与方法,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的自由、自主与自觉。

 

参考文献:

[1]余国江.课程模块化: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转型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99.

[2]潘懋元.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3]陈丽等.“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

[4] [10]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3):11-28.

[5]尚俊杰.谁动了我的讲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再造,中国教育报2014年07月16日.

[6]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05]3号.

[7]许晓东,李培根,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1):22.

[8] http://www.gx211.com/news/2016922/n0374395072.html

[9]魏饴.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历史演进、职能重构与机理审视[J].大学教育科学,2016(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