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大讲堂”里的思想和力量丨2017精彩回眸

发布时间:2018-01-18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2017年3月1日,国育智库大讲堂开播。一年来,国育智库大讲堂开设11期直播讲堂,覆盖6大主题,国家发展战略与宏观教育政策、学校绿色发展、未来学校探索与实践、校长创新实践、新思想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创新等,直播会议培训18期,覆盖全国各类教育行政机构、院校400余所,累计观看人数达27万人次。

国育智库大讲堂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为便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及时了解国家的重大战略、重大政策,教育创新发展的最新实践,以及新思想、新科技的前沿领域开办的高端远程互动直播平台,定期邀请教育、科技、经济、产业、社会等领域的高级政府官员和顶级学者开设讲座,同时汇聚上述领域国内外优质资源建立课程库,采用在线点播的模式,服务于国内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

3月1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第一期国育智库大讲堂开讲。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以“教育的大历史与大趋势”为主题,围绕教育的大历史与大趋势、关于教育现代化及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等三个方面对教育“十三五”规划作了内涵丰富、分析透彻的解读。

高等学校如何适应结构性改革?一要坚持价值创造导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价值;二要坚持科学定位,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中寻求、拓展发展空间;三要坚持对接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对接产业革命、科技革命,对接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升级;四要坚持集中资源于战略突破口,营造和形成有利的竞争优势和态势;五要要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在开放融合中实现特色发展;六要坚持以积极心态拥抱改革,积极推动高校形态变革、编成结构改革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模式流程的改革创新。

3月29日,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就“双一流”建设的若干思考作专题讲座。谢维和教授围绕“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从“一流”、“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三个关键词进行深度解读,分析实施“双一流”建设的新挑战、新要求,提出树立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

落实“双一流”的政策,科学全面地理解“一流、世界、与高等教育强国”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双一流”建设中有高层次学校,也有低层次学校,各类学校应该在自己的层次中追求质量和水平。“一流”是追求大学服务的质量,是要引导高校追求学校服务水平和质量,而不是追求层次。“双一流”建设,应该是高水平的大学与学科,而不应该仅仅是高层次的大学与学科。“世界”是包含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具体概念。世界一流,可以是欧美地区的世界一流,也可以是世界不同地区的世界一流,关键在于大学在特定地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个“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是具有高等教育的结构性优势,不能仅是排行榜上进入前100的大学与学科。而结构性优势是应该能满足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与知识的需求,引领不同行业发展的大学与学科。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期间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刘自成从什么叫教育综合改革,教育综合改革的形势,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任务进行了阐述,为各个高校在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进综合改革理清了思路,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出谋划策。

“十三五”时期,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任务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改革评价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改革管理方式,激化教育活力;改革保障机制,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在总任务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以下要求:

一是两个前提。定向和定位。高校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四个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改革要科学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平庸的大学都是一样的,优秀的大学各有各的特色。

二是两个“根本”。高校的第一追求是育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要把握价值观塑造、关健能力培养、身心健康三个方面;高校的第一要务是质量,提高质量是根本要求,要从规模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结构也是一种质量,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三是两个着眼点。高校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及定位,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是两个着力点。要加强制度建设。高校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章程建设,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处理好党委和行政的关系,行政和学术的关系,学校与院系的关系;要加强一软一硬文化建设,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硬的是制度建设,软的是文化建设。

五是两个关系。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网络时代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成为了当下教育不可回避的热门话题。第四期国育智库大讲堂邀请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刘海骅和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张驰,就网络时代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话题,答疑解惑。

第一个关键词是“理念”。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建设危机办公室,比如主管副校长一定要去主管危机事件。理念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加关爱关注人的内心。这个理念是在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第二个关键词是“机制”。在我们学校或教育学校的系统中是否有危机机制?比如有没有成立小组,有没有主管安全的领导,是否既有危机的处理流程,又有危机的预防体系危机的应对体系等等,这个机制非常重要。

机制之后是培训。我们主管副校长很难接触到学生,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队伍和后勤人员去面对学生,他们如何去培训?发生危机之后对我们周围人产生的创伤也好,刺激也罢,我们如何规避再次发生危机事件,这都是机制里面很重要的问题。

进入“十三五”,我国教育进入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的新阶段,教育的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内首要的战略性工作。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在第五期国育智库大讲堂上就《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下,教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作了深度解读。

我国当前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统筹规划,优先发展。把教育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的重中之重。做到三个优先,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

整体推进,师德为要。要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校上墙入屏、人人入脑入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要抓住关键环节,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真招实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分类指导,精准施策。要突出针对性,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考虑区域城乡校际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定向发力。

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可以解读更多更深层次的世界。5月25日,第六期国育智库大讲堂邀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原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其文教授以《大数据——基于大数据的国情分析》为题,结合中国统计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公布的三个数据模版,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增速、人均GDP、经济国际化、教育与科技等方面对中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充分展示了“数据解读”的魅力。

中国的教育数据在近二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从高校招生人数数据来看,50年代只有几万人,60年代十万多人,稳定增长到1998年的108万人。随着1999年开始扩招,到2006年高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548万,是1998年招生人数的5倍多,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增速最快的一次扩招,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重大事件。

当前,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VR实验室的横空出世,大数据应用的强势扩张等等,各种黑科技不断刷新大众的认知,而这些新技术会给教育带来怎样深层次的变革?高校应该如何抓住这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实现转型发展和弯道超车?6月7日,在国育智库大讲堂第七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作《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

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探索和涌现,从而推动了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的变革,也推动了学习方式和形态的转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学习模式呈现屏幕化和碎片化发展,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选择性和自主性更强。同时,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单向知识的传授向“影响式”和“互动式”教育转变,而翻转课堂、可汗学院、MOOC、云端学校等的出现,导致现有的师生关系、管理模式、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而重构学校的存在方式。

7月5日下午,国育智库大讲堂第八期开讲,空军军通局高级会计师、全军军事代表专家咨询组副组长谭云刚从军民融合何以成为国家战略、我国军民融合与教育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进军民融合与教育创新的对策建议等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军民融合与教育创新的若干问题。

创新军民融合式教育体系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创建军民融合基本理论体系。组织军内外力量,联合开展国内外军民融合理论研究,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关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搞清楚军民融合基本概念、内涵外延、历史沿革、现状问题,研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内容和发展趋势,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健全军民融合国防教育体系。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普及国防知识,使全体公民增强国防概念,增强保卫国家安全的意志、技能和体魄。一是建立军民融合国防教育基地。二是全面深入开展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三是开展军民融合文化教育。

完善军民融合人才培训体系。拓展渠道,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特别是新兴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使军事人才培养深深根植于国民教育丰沃土壤,获得持续有力的智力支撑。

校园安全不仅关系到师生的人身安全与健康成长,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11月3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青少年犯罪学会常务理事王大伟教授做客国育智库大讲堂,详解学校安全预案与学校安全教育。

学校安全预案主要有两类:主动先发的预案;被动反应的预案。

主动先发预案——其重要前提是安全主体事先有情报、有预案、有方向,并且宣传到位、训练有素,进而提高师生防范意识与强化安全技能,最终有效的规避或降低侵害事件的发生。

被动反应预案——主要特点就是责任分工较为明确,且将应急预案细化分解,通常采用逐层报告制度。

按照教育部党组指示和中心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工作方案,为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11月13日下午,著名军事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徐焰教授作十九大精神专题讲座。

从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分析了世界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及面临的内外挑战,介绍了党的历史和建国60多年来我国国防建设重点由机械化转向信息化的建设历程以及我国国防建设的新经验、新使命,阐述了中国梦引领强军梦、强军梦支撑中国梦。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的通知》工作部署,积极推动十九大精神进机关、进校园、进网络等“七进”的要求,2017年11月30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国育智库大讲堂特邀请教育部十九大精神百人宣讲团成员,十九大开幕式中央电视台一套直播间特邀评论嘉宾,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向明教授作题为《新时代 新思想 新目标 新征程》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报告。

新时代“新”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新”体现在中华民族要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强起来,我们中国人要强起来,这也是将强起来称之为当今新时代的最大特点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新”体现在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即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从低潮走向复兴的新时代;

第三个“新”体现在我国这种经过历史实践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独特发展模式,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智慧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