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一带一路”技能人才立交桥有了“世界方案”丨 IFIE深度盘点

发布时间:2019-05-27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面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如何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劳动者”,是第六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IFIE)的重要命题。517日,IFIE“共建‘一带一路’人才‘立交桥’”分论坛,邀请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业内学者、专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家代表汇聚一堂,分享人才多样化培养和高等教育优质发展的国际创新经验,探讨如何打通人才培养通道,构建以大学为枢纽的终身学习体系,搭建世界范围内人才交流互动的教育桥。

为技能发展赋能学历教育提供“世界方案”

英国现代学位学徒制与人才“立交桥”的构建

刘静  英国国际贸易部技能与教育司中国区主任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国家职业教育证书体系的重要发展。建立以企业为核心、政府指导、培训机构提供课程服务的课程生态体系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是打造人才培养立交桥的重要方法。

开展促进社会发展的多重职业教育培训,通过税收相关政策制定,触发企业能动性,引领社会广泛参与。以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融合,赋能学生学历晋升和职业能力提升的双重发展。政府、学校、企业协同多方发力,可以打造多元的学生学习生态,赋能终身教育发展。

老挝苏州大学——践行“一带一路”的尝试

汪解先  老挝苏州大学原副校长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高校海外办学提供了机遇,推动了高等教育服务的内涵式发展。而职业技术教育走出国门,正是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主力方向和重要发展路径。

在中外教育合作办学过程中,要努力建立健全中国和老挝两国多元人文交流机制,以职业教育专业办学,带动“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民间交流加快推动双方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以促进全人类教育事业发展的宏大愿景为旨,开展“一带一路”领域人才多样化培养。

产教深度融合、推动高等教育优质发展的芬兰经验

Mika Hannula 芬兰图尔库科技园主任、原坦佩雷理工大学校长

产教融合,能够有力的推动高等教育优质发展。传统教育的架构不具备动态和发展活力,通过产学研协同发展,大学和行业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是创造未来的重要手段。

研究型大学提供了理论和知识信息,技术是自然科学的实践应用。通过跨学科的通力合作,为产学研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前提。在实践领域,通过建立科技园区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行业的协同合作,融合研究成果、企行业资源和教育资源。在体系构建上,通过建立长期的战略性产学合作,建立应用大学核心竞争力。

如何推动技能人才纵深多元发展?

培养大学生为适应未来、职场的需要、迎接人类事业和公民参与的挑战做好准备

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学术创新副校长Olukemi Sawyerr:

技术变革推动了现有部分职业的消亡和更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等有关的新兴行业发展。未来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交叉学习能力、新媒体素养、计算思维、虚拟协作能力、认知负荷管理和跨文化管理能力等全方位应用型技能。

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大学应鼓励和支持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讲师和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业务技能。通过应用型大学的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开发具有变革性和创新性解决方案。

以应用科学如何推动职业生涯和国家变革--芬兰应用科学领域与职业生涯转型的经验

赫尔辛基首都地区应用科学大学联盟副主席Jan Holm:

应用型大学教育要通过实施多学科教育和以用户为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研发创新活动,培养学生未来工作生活技能和创新发展能力,满足企业与合作伙伴的研发需求,最终提升企业在本地区、国内及国际中的竞争力。

地方机构在教育决策方面应具有独立性、精简性和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同时,校企政在特定领域进行协同合作,应聚焦开发创新型的实践教育和多学科教育体系。

培养大学生为适应未来、职场的需要、迎接人类事业和公民参与的挑战做好准备

印度国家科学协会(ISCA)主席K.S. Rangappa:

通过劳动力教育和健康投资,将人口红利转化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构筑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体系。其中,技能作为福利国家的基础,能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提升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技能教育的开展,在熟练劳动力和人力供应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优质教育和培训,赋能青年工作的价值,能够重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印度迈索尔大学校长G Hemantha Kumar:

技能培养必须与技术需求相匹配,抓住AI、人工智能等前瞻科技发展趋势,融合产业和学校合作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选择。在校企融合的过程中,高校作为创新培育土壤,需要通过定期更新教学大纲和课程,创建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夯实学生的技术、文化和领导素质基础。产业界的角色责任就是要帮助学校打造符合市场需要的课程,成为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的技能孵化器,助力教育系统不断升级更新。

构建高质量的终身学习体系

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AAC&U)副主席Terrel Lee Rhodes:

智能化在不断改变工作和事业的演变趋向,取代重复劳动带来的人力损耗。在此过程中,持续提高自身的个人价值曲线,成为以树状式发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高等教育中形成人文艺术与科学、工程和医学融合的良好发展态势,能够有效减少被自动化代替的风险。

企业人才发展需要具备有效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分析推理、伦理判断与决策、有效团队与个人工作、书面沟通能力和知识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因此,重构学习、教学和评估的概念,需要将学生的实际工作作为教育关注的重点。通过区块链技术赋能高等教育,促进共识,以平台数据明确质量期望,将学生能力的提升作为基本学习成果的关键维度,推动高质量终生学习体系的构建。

对话会:职业技能证书制度的国际经验

本次对话会的主题是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建立,来自国内外的四位嘉宾围绕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快速建成1+X证书体系,并实现学分认证,通过结合自己所在学校已经做出的在本土和国际的探索,发表建议并探讨交流,对话会由国家开放大学教研部主任刘惊铎主持。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廖俊杰就如何有效推进1+X证书制度设计以实现一专多能给出了独到见解。培生集团学徒制高级副总裁Cindy Rampersaud和英国技能优才中心主任马良,分别对英国学徒制在世界各个国家带来的成果和如何根据中国国情来更好的引入学徒制度进行了深入解析。郑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张志远提出了继续教育和1+X证书的相结合使我国人才培养又迈进一步,并进行了精彩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