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教育十四五规划的理论和技术——政府与智库深度互动制定规划的技术流程丨公开课笔记⑭

发布时间:2020-05-22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今日带来公开课笔记第十四讲——《教育十四五规划系列公开课笔记》。

专家:秦建平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公室主任。

教育规划及其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引领和控制作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规划是一个过程,旨在确认最佳的行动过程,说明问题、确定重点目标并提供最经济合理的资源分配的方案。教育规划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引领、控制的作用。因此,教育规划成为了UNESCO和各国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思想根基。目前,正是全国各地制订教育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但现实中的教育规划工作仍存在误区:有不少地方将规划的关注点放在了请专家帮助提出看起来“很厉害”的愿景,恨不得把好听的词语都用上,专家的作用似乎就是提炼词语。这一问题,要引起教育规划工作者的注意。

教育规划就是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路径安排

好的教育规划将教育引入佳境

差的教育规划要么使教育发展“少慢差费”,要么难以实施发挥不了作用。

一个公式:教育(或学校)发展水平=f(规划 管理)。即教育(或学校)发展水平是其规划、管理这两个主要变量的函数。

教育规划系统研究的起源

196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 (IIEP,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Planning)成立。从此开启了世界教育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探索。当时正值民族国家独立,教育体系纷纷建立和扩张的时期,发展中国家迫切要求UNESCO 提供普及初等教育需要多少资源的操作性信息,以帮助它们安排实施普及初等教育的国家战略。

学校发展规划,在国外称为SDP(School Development Planning)。1991年,英国科学和教育部颁发了《学校发展规划实践指南》,呼吁全国中小学推行SDP,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美国、联合国儿基会等都在推广学校发展规划。通过联合国儿基会将学校发展规划引入中国。

国际组织关于教育规划的几种主要模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发的“教育政策与战略模拟”模型(EPSSim)

20世纪60年代: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根据人力需求 ,预测教育供给。这一阶段强调数学模型,模型可以给出一个静态的规划,说明最终的目标和中途的站点,但它无法说明这条路是否能够行得通。

2001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开发了名为“普适”(generie)的推演模型EPSSim,以期支持各国的教育规划,其在以后的年份版本不断升级。

OECD框架下的大规模比较型规划:制度扫描和指标监测

制度扫描:OECD在90年代尝试开发教育制度分析的复杂框架,对各国教育实践进行扫描,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性分析。归纳出可能的方向和影响方向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精英及公众的态度及行为、政府制度等因素。

指标监测:从1991年起OECD开始推出自己描述教育系统变化的指标体系,以《教育概览:OECD教育指标》的形式向世界发布。OECD的指标体系是通过定量描述教育发展的水平及教育各方面的职能,帮助政府进行教育决策。

参与式规划模式。现代社会比传统社会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弱势群体诉求的表达、利益的争取,并通过参与方式引入到决策中,由此以改变教育规划中的精英主义色彩,让教育发展规划能够体现弱势群体的利益。这里所倡导的“参与”的理念,旨在“赋权弱势群体——妇女、少数民族、穷人、弱者、脆弱人群——并实现权力关系的转变”。在分析判断这些群体的真实需要基础上形成规划。

政府——智库多边互动多因素综合决策规划模型

多边互动多因素决策规划模型结构要素与流程。多边: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智库、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特别是弱势群体等利益相关者。多因素:发展现状(评估结果)、发展趋势或增长规律(或已掌握的最佳实践)、经济社会环境因素、政府意志、社会愿景、利益相关者诉求。特点:规划形成过程既是专业的(需要科学),也是一个政治过程(即决策,是一个科学、民主决策过程)。

政府与智库需要深度互动以及如何互动。问题表现:许多地方由于政府部门和智库交流互动渠道不畅通、交流信息不对称、互动不深入、讨论不充分或者缺乏讨论等原因,导致未能找准问题、目标不够明确恰当、路径和行动不是最佳、资源配置不是最经济合理。

解决办法:明确交流沟通的目的、任务,建立平等的交流机制、多样化的沟通形式。可以通过合作协议(或者委托合同)来予以明确。

提高智库对规划的基础研究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问题表现:现实中不少规划要么没有做基础研究,要么基础研究与规划内容脱节,一方面相关专题研究没有指向规划需要,另一方面规划内容缺乏研究支持。解决办法:是需要有规划制定的顶层设计,负责顶层设计的总设计师要与专题研究人员交流沟通,围绕问题、愿景、目标、行动路径去明确专题研究的目的、意图、选题和具体要求等。

重视利益相关者诉求。问题表现:在规划研制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学习者(学生)和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如特殊教育学校、农村学校、进城务工人员、低收入人群)。解决办法:在规划制定的顶层设计中,把这些因素纳入研制流程,通过流程来控制,分别在基础研究阶段(抽样调查和访谈这些群体)、规划初稿意见征求阶段予以落实。

规划文本注意:内容前后照应相互关联。一是国内有规范文本可参照,例如我国国家十二五、十三五教育规划。二是国外有些规划写的重点明确,目标、指标具体,财政支持或者经费表述很明了,这些值得借鉴。

案例:澳大利亚全国性学校改进计划

战略目标或者愿景描述清晰、具有激励性,目标具体、指标有标准,任务(优先发展项目)真实、联系实际、可测量、可实现。具体目标任务的衡量标准:1.具体;2.可测量;3.可完成;4.真实、联系教育(学校)实际;5.确定时限;6.可以评价;7.可以检查。

案例1. 欧盟如何让教育规划可操作、可测量。《欧洲教育和培训合作2020战略框架》,确定了欧盟教育与培训系统面向2020年的四大战略目标:(1)实现终身学习和流动;(2)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3)促进公平和社会团结;(4)提高创新和创业能力。把总体目标分解为不同政策领域的可测量目标。

欧盟战略目标的具体指标是:

(1)教育与培训系统中的早期离校生比例应少于10%;

(2)30-34岁人群中完成高等教育的比例应至少达到40%;

(3)至少95%的4岁至义务教育开始时的儿童应当接受早期幼儿教育;

(4)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领域的低表现比例应少于15%;

(5)25-64岁成年人中至少有15%的人应参与到终身学习项目中。

(6)学生就业能力,20-34岁欧洲学生在其毕业的第1-3年的平均就业率至少增加5%。

(7)学习流动性。通过有国外学习经历的青年人在总人数中的比例来考察大学生、职教学生、普通青年的流动性。

案例2. 我国某区县教育规划指标(部分)具体可测

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监测评估是战略规划必不可少的支持系统。OECD指出:监督不力威胁教育改革的成功。2015年教育政策展望:实现改革(Education Policy Outlook 2015:Making Reforms Happen)发现,新政策一旦被采纳,便几乎没有后续进展。在2008年至2014年间被落实的450项改革措施中,自它们开始实施到此报告发表期间,政府只对其中大约10%的项目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经合组织认为,更严格一贯地衡量政策影响,将是一项长期收益。它也将确保未来的改革是建立在独立于政治周期或压力的政策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已经开始委托智库开展政策研究、草拟政策、规划初稿,特别是在规划领域已经形成政府和智库互动合作模式。为此,依据国家改革重大政策,立足国内教育规划实践,借鉴国际组织教育规划先进经验,以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逻辑起点和价值追求,推动政府与智库深度互动制定教育规划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未经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