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师说课改丨曹勇安:应用型课程建设原则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0-07-16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7月4日上午,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主办的“师说课改”公益云讲坛通过智课堂平台在线举行,吸引来自各高校、研究机构等5000余人在线参与交流。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理事长、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常务副主席曹勇安教授应邀作《应用型课程建设原则与方法》专题报告。

大课程观背景下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因为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发展进入到普及化的阶段,高等教育已经从单一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多元化、多样化。精英教育和大众化阶段的课程已经不能适应随之诞生的应用型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现在逐步从学科化走向普适化,即让课程与教学从专家、学者的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走向普适化,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够很好地掌握,表现为理论的常识化和操作的规范化。

中国特色的课程建设原则和方法——“四真三化”

基于实践探究,把经验经过凝练,我国形成了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建设原则和方法,即“四真三化”。“四真”:“在真实环境中,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三化”:“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主要包括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单元(门课)两个大方面,分别从课程四要素(即定位、设计、实施和评价)角度出发,这是我们的认识基础和探讨的前提。

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法

教学改革的本质是课点的重新组合

课程体系的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大类课程,学科课程体系和行动课程体系都有这三大类课程。

第二个层次:课程单元(也就是门课),对学科课程体系来说,以理论为主,每门课程是由若干章节组成的;对于应用型本科学校而言,要理实融合,主要依托项目来做,每门课程可以说是“项目群”。

第三个层次:学科课程体系称为“章节”,行动课程体系称为“项目/模块”;

第四个层次:课点是课程的最小单位。课点里包含态度点(育人)、知识点、技能点,实际上教师主要任务把课点弄好,学会重新组合,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掌握的。

如图所示,知识其实就是一个排列组合的过程,因此,教学改革本质是课点重新组合,这是改革的根本、也是“牛鼻子”。

我们可以用三个层次的课程矩阵,来表现和落实这种对应关系。第一层矩阵,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里,大概有40多门课程,这些课程分别支撑了不同的毕业要求;第二层矩阵是对一门课来言,组成它的项目分别支撑了这门课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三层矩阵,对一个项目/模块来说,组成它的课点分别对应了不同的任务目标、学法、教法及学习产出测量。反过来也是一样,可以由课点回到项目,项目回到课程,课程回到课程体系。这些课点如何完成,过去的教学理念是“老三中心”,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课本或传授知识为中心;现在我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三中心”。

应用型课程建设流程

“大海航行靠舵手,专业跟着产业走;万物生长靠太阳,育人就在课程上”

“课程像老汤,设计是配方,教学是熬汤,评价是品尝”。

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配方,从三个方面来确定,一是专业教学标准,即什么层次,要满足教育部专业标准,达到学历要求;二是应用。应用要遵循职业标准,要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满足人社部职业资格要求;三是新建本科要为地方服务,那就要考虑地方需要和特定企业需要,这需要通过调研进行解决。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与落实的过程

▋ 经过调研、并依据专业标准和职业标准确定毕业生要从事的职业和级别,

▋ 依据职业标准确定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找到工作内容和职业技能标准所对应的态度点、知识点、技能点,引申出对应课程及课时。

▋ 遵循教育部的专业教学标准,来确定知识点多和少、知识体系深浅以及应当掌握程度。这是学历标准,决定了是本科或是专科层次的问题。

▋ 确定学制是4年、一共有多少门课、课程性质是什么。专业目标下的单门课程是老师要掌握的,要确定这门课程的态度、知识、技能,并用教学大纲来规定。

▋ 确定教学方案

▋ 分解为节课/项目/模块等基本单元

▋ 态度、知识、技能,知识和技能是显性教学目标,态度是隐性教学目标。课程思政就是要使得隐性目标随显性内容走心入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应用型课程建设的评价标准

应用型课程联盟经过5年多不断的探索,形成了较完善的评价标准(如图表所示)。

课程管理是课程结构动态调整的根本保障

课程建设是学校的根本。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是买不来、偷不去、拆不开、带不走,一个学校符合这个特征的只有三样东西: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千锤百炼、一个优良向上的校风需要千呼万唤和一个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需要千辛万苦。如果说征地、盖房子、买设备是硬件建设,那么课程建设就是软件建设。课程建设是学校的全部软件建设,它包含了课程结构和课程管理两部分,其中的原则和方法可总结为两句话,一是课程结构决定功能,解决教师会做、能做问题。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最小的单元是课点,是课点的重新组合;二是课程管理决定效益,要解决教师想做、愿做的问题。人财物管理、保卫后勤的管理等学校的全部管理都要紧紧的围绕展开,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所以课程管理是课程结构动态调整的根本保障。

案例分享

本期师说课改讲坛活动中,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刘春媛、管理工程系李文禹、机电工程系宋华分别分享了课程改革实践案例。

刘春媛老师以《平面构成》课程建设为例,基于实践,分析了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学情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的项目,将其划分为了三个层级组织实施,从手把手到放开手,再到育巧手,学生熟能生巧了,巧就是创新和创造。通过开发项目矩阵,强调重点是“学习产出测量”的设计,遵循可量化,达标式的设计原则,发挥教师可操作、管理可追溯、交流可复制的作用。

 李文禹老师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分享了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将培养目标分解到各学年,形成学年实践教学目标;以此为据调整课程体系。通过创办专业财务咨询公司、承接校内外会计外包业务,为学生实践搭建真实的职业环节,让学生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同时在实践中也整理出真实项目,并将其引入课堂,将真实的任务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从课点的目标达成度开始反向评价,以每个任务目标的达成,来验证门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最后根据全部教学环节教育目标的达成来修正和判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并对培养过程进行持续改进。

 宋华老师结合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基于实践介绍了在专业建设中,坚持从职业和行业标准及社会需求出发,明确专业定位;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制定分阶段实践教学目标的做法。以与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的合作为例,介绍在公司生产旺季,以工作任务课程化的形式将相对零散的知识点融入工作中,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在公司生产淡季,以教学任务工作化的形式,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定义、解决和提升,保证本科学生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做”会更好的问题。最后,专业结合课程体系矩阵和课程矩阵,制定测量标准,解决“学的怎么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