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 > 课改动态
师说课改 | 姜大源:课程开发的关键——结构问题

发布时间:2020-07-19                               来源:


7月18日上午,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主办的“师说课改”(第四期)以线上直播方式举行,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理事长、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姜大源教授应邀作《课程开发的关键——结构问题》专题报告,吸引来自各高校、研究机构等9000余人在线参与交流。

姜大源教授以左右脑分工理论为切入点,认为:应用型、职业教育的三大特征是“跨界、整合、重构”,跨界是前提,整合是过程,重构是方法与结果。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合格的课程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毕业生。而学校和教师的‘基本功’就是课程开发,它是学校和教师的立身之本,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课程开发的关键是结构的问题。

“从工作过程导向走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一次创新性的突破。”姜大源教授系统解释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结构逻辑,即学习对象—学习内容的结构、先有知识—先有经验的结构、学习过程—行动过程的结构。全面解答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否满足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教育应用型的诉求?”、“否能够关注人的发展,具备人本意蕴吗?”、“是否具备由专家理论到教师实践的操作性?”问题,从“应用性诉求、人本性意蕴、操作性指南”三部分进行生动讲解。

姜大源教授指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储存知识,而是为了应用。对学科体系进行解构,在工作过程中进行重构,不是消灭学科体系和知识,知识的总量没有改变,知识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课程不在关注建筑在静态学科体系上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更多地着眼于蕴含在动态行动之中、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姜大源指出,工作过程系统化判断标准强调比较学习,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比较对象必须是三个以上;第二,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个参照系下进行比较;第三,比较中重复的是步骤,不是内容。姜大源认为,比较必须有载体,载体结构中要传递的是学科知识。工作过程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工作过程追求总体,涵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维度,把技能、知识、态度综合起来;二是工作过程是不断变化的,不同职业间的区别在于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等六个要素;三是结构相对固定,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方面。

姜大源教授的讲座进行了三小时,逻辑严谨、语言幽默、融贯古今,线上参与收看的教师反响热烈。

“师说课改”公益讲坛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主办,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课程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张振笋主持本次活动。

张秘书长在总结中说:姜教授的报告理论结合实践,哲学思辨融合诗歌浪漫,在从学科逻辑到行动逻辑,从静态的知识解构和丰富多元学习情境的重构,从知识的再现和能力的迁移之间,以课程开发为载体,让我们来深刻理解为什么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