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师说课改: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

发布时间:2022-09-13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影响学生发展最直接的中介和变量,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是决定课程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搭建课程创新平台,组织开展产教融合课程改革试验、师说课改等活动,为推动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日,“教育之弦”将推出“师说课改”系列文章,邀请课改领域专家、一线教师,分享其宝贵的课改观点和课改经验,与读者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本期刊发课改专家观点。


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必须体现创新的新发展理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校校长  俞仲文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合格制造到优质制造、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新发展阶段,集中体现了创新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的理念。必须将这一理念自觉地反映到课程改革中来。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或高职教育本质上还不是创新型教育,这是我们同国外教育相比的最大差距。把各类课程打造成创新型课程,是克服这一差距的关键举措。

具体来说,这类高校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实务型创新人才。他们不仅能动手,而且会动脑。为此,就要根本改变单纯用知识和技能考试作为唯一指标来评价课程的做法,而要建立每门课程结束时学生必须提交课程专题制作(工科设计类课程)或课程专题报告(财经文科类课程)的制度(或者学期专题制作、学期专题报告),作为衡量大学生课程掌握程度的评价标准。

每年的“双十一”购物节提供了海量的产品和服务,这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的大舞台。要结合课程特点,以这些产品、管理、实务的改进或革新为抓手,来增强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训练;大力强化技术基础(不在深,而在广);设立类似“国际技术转移”“反求工程”这样的课程;将实训室改为实训创研室或实训技研室,实行全天候开放;开展“金点子”大赛,鼓励高年级学生主动承担真实项目的开发;毕业季向全社会全面展示他们的作品或报告等等。让处在创新风采年龄段的大学生成为新一代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是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


做实课程开发的基本功

长春工业大学原校长  张德江

学校培养人才,专业是基本单元,课程是基本元素,课堂是主要渠道。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都要由课程来支撑和实现。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如何保障教学质量,就应该是“上好每一次课”。

对于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开发,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力推动了国内应用型课程的开发与改革。今年我参加了第八期FT应用型课程开发工作坊的学习,很有收获。

一是FT(四真三化)不仅是应用型课程建设模式,也是应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要在真实情境或环境下真实感受、真学真做,教学标准对接企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二是在OBE理念下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给出三级矩阵,把学科逻辑的教材章节按应用逻辑重构为若干个项目。教师不再是教材的搬运工,课堂上不再照本宣科,而是对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再造,这种再造以项目或任务为主线,侧重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其教法和学法更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是将每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课点,对每个课点进行知识点、技能点和态度点及其相应的教法、学法和学习产出点、测量点的设计。这种对每个课点的精心设计与精细打磨,可保证每一次课都是高质量的,抓质量从每一节课、每个课点做起。如果应用型高校都能如此做实课程开发与改革,课堂教学质量必有突破性提升。



课程改革的本质就是课点重新组合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创校校长  曹勇安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第二个层次是一个课程体系中各种类型的课程,本文简称“类课”,它是指为实现某种教育目的而组织的一系列学习科目,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大类课程(即通常所谓“老三段”);第三个层次是某一门课程(简称门课),“通常指一个学期内施加的某种专门的教育影响”。对于学科课程体系来说,主要是以理论为主的,每门课程一般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章节组成的;而对于行动课程体系而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在“行动”中学习,所以往往是依托项目的形式来教学,这样一来,每一门这样的课程,就可以看成是由“项目群”组成的;第四个层次,对应的是学科课程体系中的各个“章节”,而在基于行动的课程体系中,则是一个个实际的“项目”;最后一层是课点,“课点是指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其内容或为知识,或为动作技能,或为情感态度,或为过程方法。它是组成大学课程的基本元素,是大学课程计量的最小单位”。课程改革的本质就是课点重新组合。


课程应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双向需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孙  诚

建设应用型高校是党中央和各省政府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既定目标。应用型高校在遵循高等教育客观发展规律和科学的办学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双向需要。

在人才培养各个要素中,课程教学是应用型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和根本保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每天都有大量的数据信息产生,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对应用型大学的专业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化技术为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条件,表现为数据急剧增长,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它使应用型教学面临新的环境、新的观念、新的实践。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运用大数据时代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大数据时代为应用型大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可以激发教育工作者进行探索的热情,调整专业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使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师资配置等能适应时代要求及时做出积极的调整和改变,使学生能以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以更开放的精神状态去拥抱新时代。


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应系统性重构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卢彩晨

应用型高校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如此,其课程体系应充分体现“应用”,实现四个重构,即观念重构、内容重构、方式重构、制度重构。其一,观念重构,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应用型高校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课程功能应更重视“应用”。因此,应树立“应用”课程观,以确保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其二,内容重构,即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内容。一段时期以来,应用型高校的课改,有偏重“怎样教”“怎样学”的倾向,忽视了“教什么”和“学什么”这一更为基本的课程问题,导致“课程改革”等同于“改课”。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设计课程内容,这是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的优先选项。第三,方式重构,即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应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方式,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引入“研究性学习”,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四,制度重构,即重建管理和评价制度。没有制度保障,课程改革将难以为继。应重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以此确保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视阈下课程体系的建构

黑龙江工程学院原副院长  叶树江

作为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课程和教学环节是细化后的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得以落实的着力点,关系到培养标准中所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否真正得到落实,是能否培养出符合培养标准要求的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关键。课程体系重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是现代工程师的毛坯,现代工程师的责任就是参与、设计、实施产品、过程和系统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工作。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势和特色,制定毕业要求(培养标准)。以工程项目(产品、过程和系统)与学科基础知识结合为牵引设置课程体系,将毕业要求(专业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整合,搭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课程、工程文化课程等四大平台,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构建须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试方法、课程评价统一思考,包括借鉴OBE、CDIO 等理念。只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为出发点,围绕工程师的责任,挖掘课程体系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根据职业需求,建立应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辽宁省职业教育研究院首席专家、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徐  涵

课程体系构建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组织。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要求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将学科逻辑与行动逻辑进行整合,根据职业所需的技术知识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依据我国技术哲学家吴国盛对技术的界定,技术知识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与个体身体实践相关的技巧、技能、技艺和技法;体现在行动和做事情之中的方法、手段和途径;物化了的工具、设备、设施和装备;工业技术、工程技术以及应用现代科学的现代技术。

选择适合的技术知识是构建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可以通过职业分析的方法来解决。职业分析是对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职业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及其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旨在确定职业能力标准。应用型大学可以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运用头脑风暴法、关键事件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开展职业分析,为应用型高校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基本依据。通过职业分析明确了技术知识之后,需要根据工作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科逻辑和行动逻辑重组课程,设置应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