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师说课改丨戴士弘: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观念与逻辑

发布时间:2022-10-12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近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主办的“师说课改”公益云讲坛在线举行,吸引来自各高校、教育机构等2000余人在线参与交流,资深课改专家戴士弘教授应邀作《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观念与逻辑》专题报告。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秘书长张振笋主持活动。


课改的必要性(为什么改?不改行不行?)不必赘述,但怎样搞好课改?答案各式各样,莫衷一是。应用型院校大发展近30年来,不断在“课改”。那些效果不佳或坚持不下去的,多因为观念 不清晰(模糊)/不正确(错误)/不完整(片面)/不坚定(犹豫)。主要就是:怎样改?谁去改?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改?

今天我们就要根据多年来众多院校教师课改实战经验和现代教育教学先进理论,从课改工作底层开始,系统地梳理课改工作背后的观念和逻辑,标出常见的错误观念和不当行为。课程改革工作如此复杂,只凭经验摸索是走不远的。只有理论正确,思路通顺,才能步伐坚定、行稳致远。




PART01  课改的观念和理论

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都是:定位准确、目标清晰!

课改定位:我们是什么类型的学校?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是什么?考高分还是高素质、高能力?

课程目标:我们的学生应当达到什么标准?课程目标是什么?如何表述,如何实现?

所有的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开发、设计、实施、评价、改进),也都取决于“定位”和“目标”。只熟悉专业,不愿意研究教学,上课仅凭经验是搞不好今后教学的。

社会上的学校大致可分3类,如图所示。


定位不同 则 “教学要素”(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课程结构、课程评价标准、教学管理政策)内容不同。

应用型教师大多不来自应用型院校,如果仅凭经验上课,一定出问题。首先要明确,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应用型课程的目标,不仅来自书本,更多取决于毕业生未来就业岗位“对员工的要求”。所以,如果对课程目标不调研,只应付:从传统专业课本中找,或拍脑袋想,都不可能上好课。

企业行业一线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是:

1.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良好。

2.岗位专业技术(动手)能力强;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强。

3.知识理论系统、够用。

4.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

5.据此可以归纳概括出 “应用型课程的目标”。


所有应用型课程均应达到以下3类目标:

1. 德育(素质 / 职业道德 / 态度 )目标。育人的要求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2. 能力(技能)目标。能力为重:包括专业、自学、沟通、合作、持续发展能力。

3. 知识(理论)目标。


教师写课程目标不是比“说”,而是比“落实”,目标必须可操作、可检验。例如,“本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这样表述的目标当然“没错”,但是不可检验:什么是“有安全意识,什么是没有呢?”所以,应当表述为“本课程学完后,学生在工作现场能够找到所存在的安全漏洞”这样的目标就是可操作,可检验的了。

这样的三类目标怎样才能实现呢?

知识目标可以用讲授、研讨的方式实现。但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都不能仅靠讲授。我们许多老师进行课程设计时,仅“专业知识理论目标”落实,其它都随便写写,应付领导检查。实际上既不会表述,又不会落实。

为什么能力目标不能靠讲授达成呢?


因为认识论的第一个基本事实是:

有知识 ≠ 有能力;有知识 ≠ 道德水平高。 

例如高分低能、纸上谈兵,说的就是有知识,没能力。中国的科举考试和状元崇拜在社会上形成强大惯性,至今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而且,“知识”本身还不是“力量”,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力量”!

而运用知识 去做事、去解决问题、去实现预想目标(成事) 的本领,就是“能力”。所以,“能力”就是做事和成事的本领。

认识论的第二个基本事实是:知识与能力的获得途径不同。

知识可以传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语言文字图形公式”。

但任何能力都不能传授。靠讲、听、看、讨论这些传统的上课方式,都无法获得能力。

能力只能靠动手、动脑做事去训练。例如游泳、骑车、制作电子设备、设计磨具等等。

需要什么能力,必须去做那件事。只此一途,别无他法。

我们在课程中必须做的、需要专业技术的 “事”,就是“项目”。项目是专业中的一件具体完整的事情。例如设计制作调试使用一台电子设备;设计制作使用一个具体的磨具等等。

老师若以为“我讲完,学生听懂,就会做了”,这是是不符合事实的。


因此,应用型课程的首选类型,就是“项目课程”。

现代项目课程特点一:

1.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的课程。例如,完成的项目:扩音机、磨具、汽车、旅游、公司运营...

2.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课程。

3. 边做边学的课程。

这里所说的项目就是:一件具体的(专业)工作,它具有可展示、可验收的结果。

项目课程 是 应用型课程的 首选类型。

以为”我的课上有 案例、习题、练习、问答、互动、游戏,这就是项目教学。”是不对的,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叫“项目”。

现代项目课程特点二:

教学过程:项目驱动 - 工学结合 - 边做边学 - 真做真学。

项目驱动指的是,首先,我“有件事要做”,而不是“有本书要读”。项目的工作逻辑贯穿全课。

所谓“真做真学”指的是,通过正误、优劣、成败 对比学,真正理解道理,自己得出结论;学生最终能独立、正确完成任务。通过多个项目扩展归纳,掌握方法和规律,能解决一般问题;通过熟练操作掌握技巧和窍门,能处理意外事件。最后这一点是相对较高的要求。

项目课程的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在项目操作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项目成果质量(而非出席率之类的次要指标)确定。

有的老师说,我的学生不出错,因为他能按照“示范,一步一步”做完,每一步都没错,所以能力达标啦。这是误解,因为“能力达标”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的。

有的老师说,工学结合就是,第一堂在教室学理论,第二堂在实训室练操作。就是先学后做,先讲后练。这是误解,因为只有边做边学,才是高效率的工学结合。

现代项目课程特点三:

“学生工作的动力”是项目成果的价值;“学生学习的动力”是项目实施中的问题。

项目(而非课本)是教学过程的驱动力;工作逻辑贯穿全课,这就自然而然实现了 “工作过程系统化”。

学生有了项目动力,就能自然融入“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

这就是基于项目的“教”(对教师而言)和基于项目的“学”(对学生而言)。

认为“项目教学就是动手干活,浪费课堂时间,课程进度无法完成。”或“讲授法就是好,简单易做,听不懂是学生的问题。项目太麻烦,老师自己都不会做。”等等,都是对课改的不理解。教师必须转变这些观念。


第一部分总结——课改的逻辑

院校类型:基础、研究、应用

学校定位:应用型。面向一线、面向多数人、面向应用岗位。

课程目标:德、能、知(来自企业岗位需求)。

课程类型:项目课程。“能力”必须动手动脑去练 。 

有人认为:“项目法是众多教学法中的一种。教无定法,我选别的方法。”还有人将项目教学降低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具体方法,与许多底层的、具体的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引探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并列。这是对现代教学理念的误解。


PART02  教师课程教改的第一步工作 -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或“课程开发”),就是根据课程目标和(专业)内容,设计“课程教学蓝图”。具体说,就是设计课程的“整体结构”和“单元结构”。

下面介绍近几十年来积累的主要成果。


第二部分总结——优良课程(结构)设计的作用极大

课程容量大幅度增加,课程中的“工作过程”自然实现“系统化”。

任务引出问题-问题驱动学习-学习解决问题-实践促进理论

课程质量大幅度提升。学生方向明、动力足,兴趣高、知识理论学进去了。

学生的专业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自然融入教学过程。

学生的德育教育、合作 / 沟通等内容,自然融入项目实施过程。

课程考核 有效、合理。



PART03  院校的工作

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教师的工作。下列改革工作是教师所无能为力的。

课程的设置:课程之间关系的调整,是专业课程体系改造的内容。

大型跨课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这是专业才能解决的问题。

管理的改革:资源配置、规章制度、评价标准、有关政策。

课改的组织:三级分工、队伍培训、顶层设计、分步实施。

崭新育人模式的开发与实验:这是学校级别的研究与创新题目。

所以,全校的“课程改革”必须升级为“教学改革”。课改只是教改开始的一部分。

院校整体教改要点:三个层次、一突破口

1. 教师、课程(整体、单元)层次。但课改仅有教师参与,走不远!

2. 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层次。“课际关系调整,专业大项目”

3. 学院层次。育人模式(德育、专业两张皮)、以学生为中心、政策、管理(资源配置、规章制度)、内涵建设(质量提升)、层次提升(本科)的顶层设计。

突破口:教师应用型教育能力培训测评。骨干-全员、分期分批,转变观念、提高能力。

院校的整体教学改革。课改是主体。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育人。学校成员若认为“教改当然只是教师的事,我不上课,与我无关。”,这是对当代教育理念的严重误解。


听讲座之后的进一步工作

01 问题梳理

听讲座:许多收获,许多困惑、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什么是课程的“德育/能力目标?”怎样表述?怎样落实?

非工科课(商贸、管理、文化、数学、语文、理论、医护、外语...)怎样设计项目?

课程的整体设计怎样做?单元设计怎样做?我的设计达标吗?

优秀课、精品课是什么样的?教师培训的步骤?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步骤和做法?

全校整体教改的做法?


02 师培实战(个人-小组-系部-全校)

教师培训实战。(从整体设计PPT设计入手)

近30年来,多位教师、多类课程、多所院校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创造了丰富经验。

课程设计之后的“演示-点评-研讨-修改-测评”是关键!

学校组织讲座,然后让教师自己去“改”,远远不够。必须“合作学习”!

学院必须组织一支教改 骨干队伍。先行一步、带动全校。

本讲座看上去是探讨理论和逻辑,实际是30年经验(具体工作步骤、方法、模式、原则、部分模板等等)的总结。


03 院校整体教改

课改≠教改(还有课程体系、教学管理、顶层设计等)

只有教师参加的“教改”,走不远。

课程内容结构大改,导致课程关系调整 - 课程体系要改。所以中层领导要参加。导致课程管理必须改革,要求外语通识渗透到所有课程中。跨课程的项目导致“项目课程组”的建立 - 于是教学管理必须改革。所以管理干部必须要参加。

评价标准 、分配方案、政策制度、育人模式改革。所以,校领导要指导、人事要参加。

课改落实到课堂,课程实施是否达标?督导也要参加。

其实,“学校工作以育人(教学、管理、环境)为中心”。学校全员应当关心教学改革,大家应当从头至尾参与,发挥自己的力量,做出自己的贡献。

整体教改,势在必行! 


第三部分总结——课程改革(开发)逻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