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如何构建
——“灵巧学习:课程供应链建设”分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18-06-01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2017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首次发布《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打造未来学校发展的核心引擎,使未来学校的发展能够真正服务于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学习者成长的需要,使未来学校沿着科学的方向前进”。驱动学校从传统的梯级刚性封闭结构转向基于广泛连接的学习生态系统转型,必然带来: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这标志着灵巧教育时代已悄然来临。

 灵巧教育时代,高校课程改革如何回应?围绕这一话题,“灵巧学习:课程供应链建设” 分论坛,汇集来自应用型高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届的课程专家,共同探讨在灵巧教育时代如何建设课程供应链。

高校课程建设现状

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教授认为,目前课程体系的变革,内涵建设不足,未能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完成从学术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等多个转变。

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郭丰荣从“人工智能时代的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视角分析认为,人才瓶颈正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制约因素,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逐年增多;但另外一方面,乡村本身的人才一直在下降。一是由于乡村本身的人才在减少,二是由于乡村出来的人不愿回到农村。

郭丰荣认为,从政策层面有着多种突破困境的方式,而学校育人存在着明显的农业专业占比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占比低,以及高校毕业生返乡整体占比低的问题。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又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破解课程改革之困的思路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孙善学在“应用型高校课程特点”主题报告中认为,探索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首先要需厘清职业技术和应用技术、职业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关系,职业技术与应用技术不能脱离具体劳动而存在,在人与机械共同参与的劳动中,没有离开应用技术条件的技术或技能。从实践角度,二者具有不可分性,从教育角度,职业教育与应用教育各有侧重,一个是解决人的职业胜任能力,另一个是解决技术产品的性能、优化、生产效率。从体制角度,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以应用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分设或是整合,泾渭分明还是牵手合作,分道而治还是殊途同归,值得思考。

蔡敬民认为,需要确立具有灵活性和可拆分性的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从结构层次上讲,可以分为公共必修、方向性选修和跨方向的选修模块。

郭丰荣则认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着力点,因此需要构建开放合作的现代教育协同体系( 六大协同 ):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资源、人才培养、创业培育、产业升级。

而达内课程研究院院长白钢认为,目前课程存在着以下问题

松散闭环——过往教学环境下,教材的编写过程、授课过程与授课效果反馈,没有强互动关系;

参与者分离——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之间的联系是非实时的、不可靠的;

对企业封闭——课程体系与企业的业务过程间,无接口、平台和互动。

应用型高校课程的解构与重构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认为,作为供给侧的学校要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同样也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课程,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而职业教育是双元主体的系统,应该将企业和学校互通,形成命运共同体。基于此,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宗旨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课程开发的关键是结构问题。

工作过程系统化存在三个结构逻辑:

学习对象与学习内容的结构——应用性诉求;

先有知识和先有经验的结构——人本性意蕴;

学习过程和行动过程的结构——操作性指南。

工作过程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正如陶行知先说所言“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例如种豆,则种豆始终一切应行之手续,为一课”。课程改革正是从简单到复杂叠加演进的过程,遵循的是教育规律和职业发展的规律。

信息技术驱动下的课程变革

(一)以学生中心的教学管理智能系统构建

黄河科技学院是民办高校的排头兵,该校以学生为中心为基本理念,从教育现代化、管理智能化、信息数字化三个维度,探索构建数据驱动的教学保障体系和智能引领的学生成长支持体系。副校长杨保成认为技术变革驱动下,教育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教育需要积极反思,明确价值追求,回归——对“人”的关照。   

(二)大规模云技术在智能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对外经贸大学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徐宇航认为,教学的逻辑在于: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培养目标,学习包含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并在物理或虚拟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和教师是学习空间的使用主体,管理者是学习空间的主导者,能否消除管理者对于空间使用的担心决定了空间的利用率,技术环境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决定教师是否使用这个技术,学习空间的管理、维护成本的高低决定了管理者是否能够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必须思考如何给学生提供供给和教学环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找到一个突破点,而改革往往受到学生和整个教学体制和教学环境的影响,从一点出发,找寻破局之处,也许我们的改革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发芽。

达内课程研究院院长白钢认为物联网将课程闭环整体数字化,数据湖泊(Data Lake)提供充足业务经验与样本参照,云与新互动方式(VR/AR/MR)为闭环课程环境提供链接试验、对接企业的可控接口。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灵巧学习模式探索

在北京智启蓝墨公司董事长靳新的主持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孙善学,黄河科技学院副校长杨保成,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世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田甜,燕京理工学院原教务处处长、教授多俊岗,北京仁能达教育总裁谢伟参与对话。

对话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灵巧学习模式探索”,孙善学院长提出教学过程当中,培养人的职业能力,教学过程必须时时处处体现以学习为中心,应该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实践中,而非空口谈。杨保成副校长认为教育信息化2.0赋能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是是实现未来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多俊岗教授提出跨界视角关注课程设置与学生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谢伟总裁认为从“符合规律的人”“尊重理想的人”“契合社会的人”三维构建学习者中心的教育教学基础建设;王甜田院长提出未来课程应该充满灵性,铸造个性化的灵魂。未来的课程的开发的方式上将实现新模式创新、巧、不呆板、能解决问题;靳新总裁总结“以学生为中心”的灵巧学习模式是一种理念,更是一个体系,是未来教改的指南针,任重道远,需要各参与方共同践行。

(通讯员 秦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