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剧透IFIE2019丨新时代重振师道,双师型教师如何“智慧”升级?

发布时间:2019-05-06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强调,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以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为我国实现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六届驻马店论坛“重构”双师型教师能力

第六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以下简称驻马店论坛,IFIE)将于201951618日在河南驻马店召开,本届论坛以“劳动•实践•创造——开启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主题,共设有1个主论坛和6个分论坛及其他展示环节,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主题宣讲和专家对话,就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培养适合产业需求及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其中,双师型教师版块是本届论坛的亮点之一,更是一次新的尝试。“重振师道”分论坛将聚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能力重构”核心主题:

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管理、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多角度出发,全方位阐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以信息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助推双师型教师教学方式升级,激发灵巧教育新变革;

组织高校领导、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双师型教师代表、人工智能企业代表开展跨界专题对话会,研究探讨在灵性、灵巧教育方式背景下双师、双智教师队伍新变革,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杠杆,着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升级。

双师型教师能力发展的瓶颈问题

目前,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着教师数量与结构层次不能完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突出问题:

教师培养培训方面。更多的是侧重于学历提升和理论课程进修,很少有机会深入到相关行业企业实地进行交流学习,具有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更是寥寥无几,且存在专业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双师型教师管理方面。存在双师型教师职业准入标准不清晰,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实习制度不完善。

双师型教师评价与奖励方面。部分高校存在教师评审制度不完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任然存在,导致教师向双师型转型时积极性不高,发展前景不明朗等问题。

如何提质增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对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如下重点要求:

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校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允许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和确定兼职报酬。推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

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引导一批高水平工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

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

定期组织选派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访学。在职业院校实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

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

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

人工智能整体升级应用型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对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深刻影响:

第一,在交叉学科建设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传统学科专业升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一是在校级层面建立人工智能研究与培养平台,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翘板,促进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形成信息化智慧学习平台;二是在二级学院及学科层面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改革与实验平台,重点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学科专业集群升级上的支撑作用;三是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上建立跨专业、跨领域的创新平台,依托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优势,打破传统学科专业间壁垒,形成通识课程个性化、专业课程多样化、选修课程智能化的智慧型、创新型人才培训模式。

第二,加快人工智能领域应用课程体系开发。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为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化高层次技能技术人才提供基础平台。就学校整体通识课程大纲设计时,融入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内容,使新时代应用技能人才具备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第三,人工智能助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人工智能也对教师能力结构提出新要求:一是以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为契机,促进计算机、自动化等领域教师与相关企业形成联动机制,增强专业化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二是加快对传统工程类教师的人工智能技术培训,及产业端人工智能技术的实操实训,使其尽快成为专业创新型人工智能双师教师;三是充分利用企业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及工程师,建设一支人工智能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兼职师资队伍。

成信息化智慧学习平台;二是在二级学院及学科层面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改革与实验平台,重点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学科专业集群升级上的支撑作用;三是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上建立跨专业、跨领域的创新平台,依托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优势,打破传统学科专业间壁垒,形成通识课程个性化、专业课程多样化、选修课程智能化的智慧型、创新型人才培训模式。

第二,加快人工智能领域应用课程体系开发。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建设,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为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化高层次技能技术人才提供基础平台。就学校整体通识课程大纲设计时,融入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内容,使新时代应用技能人才具备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

第三,人工智能助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人工智能也对教师能力结构提出新要求:一是以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为契机,促进计算机、自动化等领域教师与相关企业形成联动机制,增强专业化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二是加快对传统工程类教师的人工智能技术培训,及产业端人工智能技术的实操实训,使其尽快成为专业创新型人工智能双师教师;三是充分利用企业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及工程师,建设一支人工智能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兼职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