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直通代表
教育在国家现代化中的新定位(张志勇)

发布时间:2017-03-06                               来源:教育部

在本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我们要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这为做好2017年教育工作奠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教育的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

主题更加鲜明。追求教育公平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基石。2013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的主题分别为“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今年,总理将“办好公平优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这一主题更加鲜明,内涵更加丰富。从主题词的变化中,透露出我国公共教育政策演变的基本方向,这就是: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在整个教育公平发展战略中,始终抓住扩大教育机会供给,让人人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不动摇;在坚持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牢牢把握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个办好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生命线不动摇。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办好公平优质”的教育,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办好少数重点学校,而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让人人享受基于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化和公共财政均等化的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使命,将伴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整个历史进程。

地位更加重要。强国必先强教,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所确立的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性战略。这一战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如一,并不断完善和强化。总理在报告中强调“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要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这是对我国教育在国家现代化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新定位。这一定位,更加凸显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意味着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美好未来。

重点更加突出。报告突出抓住义务教育这个保障教育公平的战略基点,要求加快实现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突出抓住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这个重点群体,2017年要求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推动教育扶贫;突出抓住支撑《中国制造2025》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一关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突出抓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支撑国家现代化这个根基,要求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突出抓住各级各类教育的薄弱环节,要求加强民族教育,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学前教育和老年教育等。

保障更加有力。2015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5.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普及,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从机会不足转向提高质量,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教师队伍,已成为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总理在报告中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住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总理在总结2016年社会事业取得的重要成就时,强调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超过4%。这意味着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4%,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教育财政投入的基本要求,这为保障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供了可靠的财政支持。各级政府必须按照《教育法》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要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改革更加迫切。总理在报告中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文化和事业单位等改革,把社会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无疑,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激活各类办学主体,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释放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活力。2017年,各级政府要抓住制定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这个总抓手,统筹规划我国教育改革蓝图;要抓住高考综合改革这个“牛鼻子”,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要抓住办学体制改革这个着力点,激活各类办学主体,尤其要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教育服务,增加全社会的教育供给能力。(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