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智慧学习工场这一年:从原型突破到全面实验丨2019大盘点⑩

发布时间:2020-01-14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智慧学习工场这一年 从原型突破到全面实验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教育和学校正处于形态变革的前夜,学校的教育形态变革必须要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重新认识。这种变革是由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技术条件决定的。

进入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的战略定位和内涵不断丰富延伸,产教融合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对满足人民知识需求、能力需求、创新需求和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教育形态变革具有重大意义。

在推进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人类对美好教育的追求、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新兴技术的集群突破,尤其是新兴业态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推动我们重新定义未来学校的新形态、新场景、新课程和新流程。

智慧学习工场正是在新的技术革命和产教融合深化的背景下,对我国未来教育思考探索的重要成果,将作为推动重建我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底层架构,推动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智慧学习工场:应对科技革命挑战,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的重大战略创新

人才培养结构面临最深刻的调整

新一代人工智能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快速发展,一些传统产业正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旧的职业和岗位在逐渐消失,相应新的岗位正迅速出现。为应对技术变革的挑战,人才培养更需要系统谋划部署、更需要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要有效解决适应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和开发问题,必须大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匹配程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科建设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IT技术迅速发展及与传统行业实现快速融合,一场由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带来的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相应的,跟这些领域相关的专业和学科也在面临着转型,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面临改革,需要调整乃至进行自我革新、动态直观呈现教育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建构数字化、智能化的学校形态

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的人才。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融合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技术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的形态需要融合大数据、智能化的时代发展趋势,考虑整体时代的变革、教育的变革和学校形态的变革,系统性地进行思考和整体规划,逐步形成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数字化、智能化的教育。

回归学校本质属性:课程、测量和评价

人们对传统“学校”的认识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才逐步形成,将“学校”的外壳全部剥离后,可以发现学校主要是由课程、测量、评价三个核心要素组成。其中,课程是学校的核心载体,测量的结果是学校教学内容的凭证,评价是对教学结果的认证。因此,学校形态可以发生变革,只要具备开设的课程,学习过程及学习单元能够被记录,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同一平台进行评价,任何地方都可以称为“学校”。


原型突破: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发布

自2017年10月以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已经在多个层面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智慧学习工场创新实验,先后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金融、新商科、金融风险管理国际证书等领域开展了学科专业集群型实验,与青岛西海岸开发区影视基地开展融媒体领域的园区型实验,同时还开展了康复大学、中山科技大学、佛山理工大学、金华理工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新型大学与校区设计实验,还在网络安全、应急安全等领域启动了初期实验。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总结多层次、多类型创新实验案例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内外最新理论,对关键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后形成了智慧学习工场的核心知识产出。2019年7月29日,《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正式发布。从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保障、赋能学习主体、智能基础设施、开放融合生态等五个方面规定了智慧学习工场的总体架构及基本要求,标志着智慧学习工场的原型设计实现标准化突破。


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的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了五大创新理念——


生态构筑

智慧学习工场作为产教融合的新载体、科教融合的新设计、未来教育的新探索,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了生态构筑,教育、人才、科技、产业和信息等要素实现更加充分和广泛的聚集、融合、互生、共享,以创新实践引领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变革,因此,标准内容涵盖围绕机制探索、底层架构设计、流程改造、场景构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共享核建设、新型空间打造等学习时空全要素。

战略支撑

智慧学习工场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新平台,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了对国家战略的支撑,标准融入了国家的战略部署,尤其是创新驱动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新理念和新措施。

科技赋能

智慧学习工场是适应科技革命的新机制,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了科技赋能,充分把握前瞻科技的时代脉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推动5G、大数据、VR&AR、区块链等技术综合集成,推动以数字化智能化平台为中心,灵巧学习、集成化场景、全域感知、数字化评价、智慧管理等有机结合、自我演进。

改革创新

智慧学习工场作为未来学校形态的新探索,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了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打破传统的学校形态桎梏,让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实时发生在家庭、社群、产业、创新平台、创业基地等更广阔、更灵活、更泛在的社会自然空间,智慧学习工场既可以设置于现有学校,又可以设置于企业和科研院所;既可以是大型集成的园区式的,又可以是小型融合式的,不拘泥于具体形式的智慧学习工场以全面发展、能力本位为核心目标,不断发展新的学习方式、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和发展机制。

学习者本位

智慧学习工场作为实现终身学习的新载体,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了学习者中心,立足每个人的发展需求,设计每个学习者的能力图谱和流线,为学习者的多样化、个性化成长建立教育供应链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配置学习资源,设计教育流程,因需而智、终身服务,学习者有需求就会有响应,打造学习者永不毕业的学习时空。


扎根中国大地,以新型大学设计为引领,全面推进创新实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是对教育事业规律性的深化认识,更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总遵循,也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全面推进智慧学习工场创新实验的总方针。


2019年6月11日,在山东青岛,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晓伟,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主席陈冯富珍女士共同为康复大学(筹)揭牌。

自2015年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提出康复大学设想,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全程参与了康复大学从列入教育规划到调研、顶层设计、校园规划等一系列工作。以智慧学习工场理念为指导,对康复大学从定位到发展目标、体制机制创新、学科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顶层设计。2019年11月21日,康复大学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济南召开,中心提出的“扎根中国大地,创建新型大学”的建设理念和方案得到中国残联和山东省领导的高度认可。康复大学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惠及全体人民的重大民生工程、幸福工程,更是教育改革的创新工程,也是智慧学习工场实验的标志性工程。


同时,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还开展了中山科技大学、佛山理工大学、金华理工学院等多所新型大学顶层设计的创新实验。通过构建产教融合的底层机制,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科专业集群化突破,面向服务产业发展,形成区域创新生态,将大学打造成为扎根大地、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因需而智、灵巧学习、开放融合的学习社区,引领和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发展的关键枢纽,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化发展“大舰”

学科专业集群型是最先布局的智慧学习工场创新实验类型,以“大舰战略”为指导,根据行业发展趋势,针对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需求,设计某一领域的学科专业集群化发展方案,通过搭建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将各个智慧学习工场联结为创新网络,形成学科专业发展合力,不断演化升级,以一个或多个学科集群发展推动学校的整体变革。


先期开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金融等实验项目稳步推进,新布局的新商科、网络安全、应急安全等创新实验也正在全面启动项目建设。不断探索科技革命背景下,应对新业态、新学科、新人才需求,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学科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新模式。


打造两个创新驱动核心,实现三重驱动发展


产业园区类型的创新实验以智慧学习工场为创新驱动核,以人力资本为核心机制吸附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实现人才、教育、科研、信息、资源等各类创新要素的叠加、放大、演化,打造区域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同时,智慧学习工场本身也具备技术集成、创新演化和智能化特征的创新驱动核心。通过建立创新机制,带动整个园区的创新和成果转化。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青岛西海岸影视基地产业园区开展合作,与青岛的东方影都签署生态合作协议,合作生态涵盖了一批一流影视制作公司和宣发团队,首期即将启动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融媒体智慧学习课程开发项目,首个课程主题是校园应急安全,致力于提升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应急风险防范能力。

建设智慧学习工场的数字化、智能化“神经网络”

数字化、智能化平台是推动智慧学习工场建设的关键抓手。智慧学习工场的融合特性,决定了其平台化发展的要求,不仅需要物理空间上的平台载体支撑,更呼唤新的生产力组织方式,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发展创造交汇点。


数字化、智能化平台——

▋ 就是要成为以人为核心的跨界创新资源要素吸附场,发挥广大高校在创新人才流通中的重要枢纽作用,打造跨界创新要素“引力平台”;

▋ 就是要打造互为供应链的资源吸附与组织方式,通过延伸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教育链,为参与主体的分类、精细化定位创造新空间,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组合优化,将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利共赢的共生关系,实现更高维度的利益最大化;

▋ 就是要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契机,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供需服务对接机制,精准定位终端用户画像,精准整合供应链资源,精准反馈目标用户群,打造供需联结自适应机制;

▋ 就是要建立基于产教融合全产业链的创新生态,进一步拓展延伸学校服务时代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功能模块,因需而智,无限定制。

目前,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已经形成了若干的垂直服务领域的生态:

▋ 建设了“设计一课”智能化课程平台,为产教融合型课程打造了开放连接的窗口;

▋ 开发了产教融合国际合作会议平台,提升了高校聚集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的能力;

▋ 构筑了区块链技术的人才技能认证平台,细致刻画了人才技能合成的全流程、能力档案,并基于区块链技术为人才的“能力变现”提供了智能协作框架。

(通讯员  王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