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陈锋做客凤凰访谈间:“大平台+”战略建立全新行业创新生态系统

发布时间:2019-05-21                               来源:凤凰网

5月17日,第六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驻马店盛大开幕。论坛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举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当天,陈锋做客论坛嘉宾访谈间,围绕本届论坛的变化发展和亮点、“大平台+”的战略作用、教育现代化的变革和内核、企业的主体作用等方面分享了他的看法,并介绍了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方面的重要举措。

陈锋介绍,本届论坛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作为主线,以“劳动·实践·创造——开启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主题,体现“四个突出”,即突出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突出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发挥学习者的创造性,是我们整个教育改革中不变的一个主题。”陈锋表示,不论产教融合如何发展,教育形态如何变革,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创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集成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持。”当谈到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大平台+”战略时,陈锋表示。

“大平台+”战略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把更多的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学习者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能够打破传统三维空间限制的、无限连接的产教融合新平台,建立起全新的行业创新生态系统。

据陈锋介绍,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从去年开始,全面启动了三个引领性的教育创新工程,分别是“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智慧学习工场”以及“绿色、智慧和面向未来的新校园”。这三大工程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方面的重要举措,是帮助学校应对数字化和智能化社会所带来的挑战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在产教融合的理念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给我们的国际同行带来很多的启示和启发。同时,国际上许多优秀的教育的体制机制经验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今天的论坛上,大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陈锋说道。

据悉,论坛邀请19位业界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开展6场对话会,26家单位和机构作创新案例分享。来自国内以及美国、英国、芬兰、印度等国家的8个政府机构、数百所高校、100余家知名企业、9家科研院所及8个社会组织机构的负责人、校长、代表和专家等近400人参会。


采访摘要

主持人:作为论坛主办方,您认为与往届相比,今年有哪些变化与发展?

陈锋:此次论坛有一个新的背景,就是去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提出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其中“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内涵。“劳动·实践·创造”实际上是国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向,是教育的基本路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革命都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人才培养提出了鲜明要求。所以我们把这次论坛的主题定为“劳动·实践·创造”,在去年“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深化。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特别是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此次论坛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贯彻好这“20条”,贯彻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第三个非常重要的背景,就是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果要在战略性的新兴技术和产业,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就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改革。当我们去面对这些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挑战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从这些新产业和新技术的特点出发,最根本的发展路径还是要坚持走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的道路。

这些都是我们今年论坛的新的变化和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设计了整个论坛的内容,更好地顺应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要求。


主持人:您刚刚谈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产教融合的核心是要让行业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您认为在产教融合发展当中,企业应该如何发挥重要主体作用?

陈锋: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特征就是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要实现自己的发展就必须创新,而创新最根本还是要依靠人才与科技。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出发,要解决人才和科技的瓶颈,就必须积极参与和推动产教融合。

对于企业来讲,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力:

通过产教融合,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建立新的人才链、教育链,使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的继续教育、职工培训,也能够更好的得到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的支持。国务院也提出,要鼓励企业去办职业教育。

通过产教融合,形成协同创新模式。我们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就必须以创新需求为导向,整合高校职业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

通过产教融合,形成协同服务机制。企业需要为全社会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技术服务来维护自身发展。同样,高等学校、职业院校也承担了社会服务的责任。我们可以把两者的优势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智慧城市的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做系统设计和产品开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来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使智慧城市能够形成一个长效运行机制。

通过产教融合,形成共同“走出去”的基础。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走到了国际上。在走进全球市场的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我们怎么获得技术技能人才支持。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校都意识到,在服务“一带一路”以及迈向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是产业及资本要走出去,我们的教育和人才也要走出去。大家共同携手,才能取得最佳成效。


主持人:规建中心提出的“大平台+”战略,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联系也非常紧密。您能谈谈“大平台+”深化演化对产教融合战略发展的推动作用和意义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陈锋:过去在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学校跟企业是点对点的合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希望按照产教融合的理念,把这样的合作更加往前推进一点。“大平台+”战略包含以下三大方向内容:

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建立行业创新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各个城市的高校,职业院校和各种类型的企业都能参与其中。

“4G改变商业,5G改变学习”。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创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集成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持。“大平台+”战略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把更多的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学习者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能够打破传统三维空间限制的、无限连接的产教融合新平台。

构建国际化的产教融合新平台。过去两年里,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相继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建立了以产教融合为特点的国际教育合作新平台。这个平台我们给它一个简单的描述,叫做“平台对平台、学校加企业”。这个平台通过几年的运行,呈现出了非常强大的生命力。我们通过国际教育合作,可以同步去推进国际的技术和产业合作。


主持人:目前,我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有哪些先进经验可供国外借鉴?

陈锋:今天的全球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面临新技术革命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所带来的挑战。在中国崛起的全球化新格局下,世界对于中国的教育变革也有了更多的关注。目前,我国在产教融合的理念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给我们的国际同行带来很多的启示和启发。同时,国际上许多优秀的教育的体制机制经验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今天的论坛上,大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主持人:在不断强调创新变革的同时,教育发展永恒不变的内核是什么?

陈锋:“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不论产教融合如何发展,教育形态如何变革,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把人的发展、学习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同时,“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发挥学习者的创造性”也是我们整个教育改革中不变的一个主题。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所有这些新兴技术都是用来服务于人的发展,而不是反过来用技术来替代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只有把握住了永恒的主题,才能在新的技术变革面前掌握教育变革的主导权。


主持人:未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陈锋: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从去年开始全面启动了三个引领性的教育创新工程,分别是“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智慧学习工场”以及“绿色、智慧和面向未来的新校园”。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主要针对0到18岁的儿童发展,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规律。通过学校教育形态变革以及技术革命,为儿童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和基础。

“智慧学习工场”是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不断深化的产物。它把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这些新兴技术,与推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紧密结合。它打破了原先在教育体系中间存在的一些边界。比如中职、高职、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比如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当然还包括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边界。同时,它还大大地强化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我们整个学习设计和课程设计真正体现了驱动和激励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本质要求。

“绿色、智慧和面向未来的新校园”是能够承载起教育创新发展各方面要求的未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上面两大举措相配套。三大举措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校应对数字化和智能化社会所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