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讲堂明言丨陈锋:智慧学习工场与学习方式变革(下)

发布时间:2019-08-23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先后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日前,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正式发布《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从技术上兼容各类相关的国家标准,并填补了现有国家标准体系的空白。以此为契机,中心推出了智慧学习工场大讲堂,以大家之言,明教育真义。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以《智慧学习工场与学习方式变革》为题,在智慧学习工场大讲堂首期鸣锣开讲。

《智慧学习工场与学习方式变革》上篇已于昨日刊发,点击查看。

三、课程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核心:什么是课程

新专业与新课程?因创新,而设定

身处科技革命的时代、快速变革的社会,适应潮流、创新发展则需要催生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要根据创新的需求,来设定专业和课程。

大量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产生对新专业的需求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的专业需求,并产生了对传统专业进行结构性改造的需求

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的新专业需求

课程,专业的支撑:“课程模块——能力图谱——专业解析——创新需求”体系革新轴

那么这个支撑专业是什么呢?支撑专业首先要对专业所需要的能力解构,进行解析和设计,智慧学习工场中即有绘制能力图谱的专项工作。

不同专业对于能力图谱的需求是差异化的,要完成能力发展的目标,需要课程的支撑模块组合。组合中,一个模块代表着某一个方面和某一个层次能力的训练,组成课程模块是丰富的、专业化、分层次、有衔接性的课程。

见微知著。未来学校体系的革新轴就是沿着课程模块、能力、专业,然后至社会的发展创新需求,这样的构成逻辑,形成了专业体系和课程的体系。

体系革新+自身演变的课程

从课程、到课程模块、到能力图、到当今社会发展需求这一体系轴,既要求课程能够很好实现专业能力图谱所设立的目标,需要整个体系的改革;也需要从微观到宏观,需要推进课程自身的改革。

什么是课程?

课程本身具有完备的含义。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技术等要素的结合体,缺一个可能就很难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

课程要通过设计来完成。所有课程都是要通过设置,没有经过设置不能叫课程,它需要对学校目标、学校的内容、学校的方式、学校的技术和课程如何进行测量、如何进行评价、进行设置。课程设置是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引导学校或者院系通过相应流程进行确定。

课程可以被测量和评估。课程设计完以后,要可以对课程要素、质量、层次进行测量和评估。

课程的目的是什么?

课程是用来激励和驱动学习者自主学习,课程应当更多看成是帮助学生打开窗口,建构的一个通道,画出来的一道门。我们是通过这门课程帮助学生、驱动学生、激励学生进入到新的领域,这是课程主要实现的。考试也好、评价也好、休息也好,更多是为了强化它激励者和驱动者的机制。

课程的隐喻:通往新世界的门

所以学校所有活动其实都应当是围绕着如何激励和驱动学习的自主学习,我们开设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把窗口开的更好、门开的更好、通道建的更好。每一个课程都是一道通往新世界的“小千之门”,而我们设计完成了20门课程就是有20道“小千之门”,更重要的任务是在不同模块中把一道道“小千之门”合成为“中千之门”,乃至“大千之门”。

课程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新学习方式的核心职责

1.教师要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完善课程设计:

互动性是评价整个课堂教育质量非常重要的核心的要素,也是我们教师存在的价值所在。人工智能来的时候,传统的教科书式的教师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但是教师道理上存在的价值在哪,就跟这个互动性密不可分。

2.教师以课程设计,创新和发展学习方式

课程设计是要探索创新和发展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在进行课程设计中间要去创造,而智慧学习工场拥有场景的变化、技术的变化,参与主体的变化、时空维度的变化等等,为创造、创新发展新的学习方式打开一个广阔的空间。

3.课程设计的原则

教师核心的任务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里面最核心的东西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创新,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是不是强化学习的自主性——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体现、并强化学习者的自主性,帮助学习者完成自我建构、自我设定、自我激励和自我实现。

是不是体现强化学习过程的互动性——理论和实践在人的认知发展过程当中,始终是相互包含,内嵌的关系,课程设计的交互性,也包括了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很重要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就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合成淬炼。以实践引领整个学习,是智慧学习工场的核心原则之一。

是不是体现了学习中的创新性——创新性有两方面,首先是要把所有的知识教育和课程,都作为创新过程来管理。同时,还要拥抱不断涌现的创新,并以此引领趋势、优化课程设计。

三个基本原则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可割裂看待。例如,自主性的形成,通常需要依靠高质量的互动,而创新这一过程本身就是高互动的学习,在高质量互动中找到灵感和方向去进行创新。

四、智慧学习工场,如何创建学习方式变革的基础条件

智慧学习工场,则为学习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条件。

第一是时空维度的变化。

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了所有传统教学活动、学习的效能都是在三维空间里面进行的。仅仅依靠“三合一”的空间,不能突破三维空间,所以只能这样建设学校、只能这样上课。人工智能、互联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一代技术,这些技术集群的融合突破,颠覆了三维空间的限制,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和其他社会性融合等,又进一步扩大了三维空间的内涵,当这一时空条件改变,则为学习方式变革创造出更高维的空间,特别是高互动的学习方式。

第二是场景和环境的变革。

因为智慧学习工场是要去创造全要素集成的场景,意味着任何一点的学习、任何一个课程学习都是在全场景的环境里进行,在全场景环境中间当然意味着任何一门课程和学习的开设都意味着充分考虑学习者和周边其他要素的关系。

第三是技术本身所带来的变革。

时空要素变革、场景的变革都跟技术有关系,但是技术所创造带来的条件不仅仅于此。

例如,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带来了“三个世界”的融合共生。什么叫三个世界的融合共生?

第一叫感知世界,感知世界是我们眼睛看到、听到、触摸到,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

第二是科学世界,是通过科学研究所建构的世界。

第三是想象世界,是我们基于感知世界和科学世界的认知基础,又进一步发挥想象创造力所产生的世界。

这三个世界虽然相互关联的,但是过去区隔清楚、易于辨析。但是随着虚拟现实和真实虚实技术发展,使得学习者对于世界感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能同时在感知世界、科学世界和想象世界中生活和学习。

其他技术例如泛在互联网、大数据,也可以促进多样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可以帮助判断不同学习者的特长、禀赋、学习方式等等,推动进入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成长时代。

人类对更美好教育的追求、新技术的集群突破、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三种力量正在驱动教育形态的深度变革。作为产教融合深化的新平台,适应科技革命的新机制,实现终身学习的新载体,未来学校形态的新探索,智慧学习工场正是在适应变革的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创新。

智慧学习工场大讲堂系列讲座将于近期陆续推出,“教育之弦”将持续带来权威解读,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