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如何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

发布时间:2019-07-04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刊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探索和思考》,指出: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的产物,是全新的教育方式,具有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和体系化等特征。企业需要明确在产教融合中的定位,发挥主体作用,在技术路径、融合模式上加以创新,打造产教融合型企业,为进一步做好产教融合工作、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深化产教融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企业是产教融合的主体之一,应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探索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准确定位 明晰目标

理论是思想的先导,也是行动的指南。企业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才能从更高的站位上明确自身的历史职责,勇于担当、乐于担当。

企业是什么?按照常规的经济学理论理解,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

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这一最为企业家所接受的答案,道出了企业的商业目的。为什么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问题。

我们认为,企业只有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社会作为发展进步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到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安世亚太始创于1996年,是国内工业企业研发信息化领域的领先者、新型工业品研制者、企业仿真体系和精益研发体系创立者,在虚拟仿真及先进设计等领域处于龙头地位。企业的价值观是:凝聚、学习、开拓。凝聚是指天地人和,上下同欲;学习是指海纳百川,厚积薄发;开拓是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企业不仅注重自己学习提升,也帮助所有人学习提升,甚至愿意牺牲一些短期的商业效益,而换得长久的信任和回报。

落实在行动上,企业在创立之初就特别重视与高校的合作。作为一家信息化软件企业,1998年,安世亚太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高校工程计划。当时一套正版软件动辄几万美元,对高校来说,这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但由于看重高校在教书育人战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安世亚太宁可短期不盈利,也坚持与各大高校合作,将正版软件以非常低的成本价格在高校让利推广,赢得了各大高校的认可。最终,通过高校的教学推广,软件逐步深入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顺利地实现了从大学生到工程师的平稳过渡。安世亚太也顺利实现了业绩的不断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企业对自身发展定位的准确把握,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不懈追求,以及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主体的坚定信心。企业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定位,明晰发展目标,才能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模式 融合发展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列为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从实践上看,传统的产教融合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曾从校企合作或者产学研合作的角度,多方面地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然而,产教融合的实施状况仍然不理想,表现在学校“一头热”,学校教育和社会生产实践出现脱节,出现了校企“两张皮”的现象。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在新形势下,要想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必须不断推进办学理念、教育制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费制度、课程研发、教师发展等诸多要素的变革。

现代学校的核心是班级授课制。这种制度是1632年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并确定下来的。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学校办学模式的成型。之后西方国家进入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现代学校的模式与之相适应,要“多、快、好、省地培养出流水线上的工人”。随着19世纪、20世纪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迅猛到来,现代学校的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1949年至今,我国虽然在不同时期对现代学校进行过调整与改革,但直到今天,学校特别是高校“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显然,这样的办学模式是无法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的。培养智能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推进模式变革。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与学校的组织运行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活动,而学校以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为了追求学习知识的效率最大化,现代校园里的时间、空间、人力、资源、节奏等教育要素都被人为地切割成碎片,学校每天按照一节课又一节课的流程来运行,每一节课要学习不同的学科知识,由不同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与目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生产理念有很大差别。

当然,短期内,我们可能无法实现现代高校办学模式的全面转型,但是企业可以积极行动,从一点一滴做起,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模式不断变革,逐步变“以知识为中心”向“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均衡的、全面的发展,进而实现生产和教育的高度融合。

技术引领应用为先

一些企业在认识上存在一种误区,即认为学生是不成熟的群体,他们缺乏必要的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如果把最先进的技术和企业最好的设备都拿出来共享,那么学生有可能破坏设备,还有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秩序,耽误生产进度,甚至可能造成废品率上升等问题。也正是出于种种担心,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或只把一些过期的技术拿出来合作。这样就失去了校企合作的意义,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在技术为王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该国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美国以85.6分的成绩(满分100分)继续排名全球第一。报告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拥有高度先进而且创新力强的公司和高效的生产要素市场,同时,优秀大学和教育体系与企业研发能力的强强联合成为美国竞争力的重要依托。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企业界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形成了有效的技术演化路径,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熟起来,并占据了世界技术领先地位,一大批企业已经具有足够的国际创新竞争力。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以智能制造、先进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生产技术飞速发展,很多核心技术和算法已经被国内企业所掌握。未来,产教融合的发展必将紧密依靠这些先进技术。

从企业的研发运营实践来看,追求先进技术不仅是企业自身生存的手段,更是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必由之路。企业仅仅依靠自己发展是不够的,新形势下,企业应该把目光放长远,将最先进的技术传授给学生,依靠这一创新意愿最强烈、创新需求最旺盛、创新基础最优良的群体,共同发展企业的事业。

安世亚太一直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做的。它是第一家提出协同仿真理念的企业,是第一家引入技术创新方法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公司,面对工业企业日益智能化的生产设施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科技的发展,企业提出了基于工业云的智慧工业体系和技术框架,针对智慧研发、智能制造和智慧工业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安世亚太还提出了工业再设计这一首创的技术成果,其本质核心是工业仿真应用的升华、正向设计技术的工程化,是先进设计技术与先进制造工艺(3D打印、增材制造与精密铸造)的结合。企业在提高工业品性能、升级产品的同时,使生产走向集成化、轻量化、智能化。

企业在与高校合作的时候,不断将这些技术应用到项目中去,依靠广大师生,不断完善技术设备,也在下一代中不断积累自身的“粉丝”,效果显著。按这样的思路培养出来的人才,从原来的政府导向变为资本和市场导向,人才需求从泛在需求变为具体的行业技术需求,人才价值观从过去的理想和情怀变为高科技条件下的市场意识,人才技能也从单纯的知识体系提升为能够适应市场的实战技术。企业充分利用高校和自身优势,在产教融合的良性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由此可见,在产教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将产业发展中的先进技术融入到职业教育的课程中去,对于推动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的对接,以及提升职业教育的含金量,具有非常现实的作用,有利于实现项目各方合作共赢。

资源共享 合作共赢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地区差异、企业差异、校际差异都将在一个可见的历史时期内长期存在。另外,应用型人才既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对于企业来说,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是其基本任务。因此,企业和学校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享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年代,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教育资源平台,能为有志于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学生和劳动者提供知识选择和能力提升的更大空间。校企应合作统筹现有的应用型教育优势资源,包括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建设行业类的网上资源课程,例如慕课、公开课、共享课等。网络平台上的课程以“统一策划、特色建设”为主调。

具体来说,要以“内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以“厚基础、多模块”为主,强化技能实践课程,注重创新思维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开设自初级至高级的阶梯式课程,供大家灵活选择。校企共同提供资源,特别是技能实践性课程,例如技能实操示范视频讲解等。另外,还可以区分课程目标和教学对象,在授课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选择更灵活、更有特色、更具针对性的课程资源。

其实,企业非常希望打破产教之间、行业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壁垒,遵照“跨界、共享、多赢”的宗旨,建立国家和地区不同层次的校企联盟机构,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提高合作层次,强化合作稳定性。校企联盟既可以为大学师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机会,也能够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师资团队以及场所和设备。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和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研发成果的产业化,也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研发成本的降低、研发时间的缩短,进一步增强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忠诚度。

建议各地主管部门搭建本地区的产教融合展示或产品展示平台,组织高水平、高规格的技能大赛、行业比武等赛事,支持在校师生和企业专业人员在平台上观摩和切磋。这样既开拓了校企信息互通的渠道,有利于校企资源整合,也有利于企业提前选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好苗子或者科研项目,为企业专业人士到大学协助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提供了机会。

总之,产教融合是新时代的产物,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具有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和体系化等特征,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之一,企业应积极探索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发挥优势,在实施路径、融合模式上加以创新,共同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作者系安士亚太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