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答记者问

发布时间:2019-07-31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7月29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的《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宣布,从即日起实施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的指引、认定、咨询和培训等工作。

会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智慧学习工场已经开展了多样化实验,充分体现了智慧学习工场的框架原型设计,为什么还要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标准的研制?

答:

智慧学习工场是一个全新开放的新型教育的实验平台,体现了因需而智、高度集成、能力本位、灵巧学习、高维跃迁、动态感知、数据智能、开放共享、无限连接、自主演化等重要特征。在这一富于创新的动态演化过程中,更要增强标准意识和标准观念,提升运用标准的能力和水平,发挥标准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形成可观察、可量化、可比较、可评估的用以指导创新的标准机制。

在全面推进院校、企业、产业园区、科技高新区自建或委托专业机构共建智慧学习工场的进程中,标准既是方向指引,也是行动指南,起到了以下作用:

1. 方案指导。智慧学习工场建设中可对照、可量化、可监督、可比较、可激励的规范,指导智慧学习工场建设方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推进治理、催生变革的工具;

2. 绩效评价。标准用以衡量智慧学习工场建设质量、智慧程度、发展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尺度;

3. 话语体系。标准作为多区域、多行业、多类型智慧学习工场之间交流协作的基础性、通用性语言,为智慧学习工场的探索者和实践者搭建了公共话语体系。

在总结了多层次、多类型智慧学习工场的经验基础上,智慧学习工场2020标准化工作不断加强,在前期已制定并试点了部分标准。实践证明,《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考虑了发展实际、演化方向和类型特点,有效处理好统一性和特色化、必要性和可行性、刚性约束和鼓励创新的关系,并给相关方预留了探索创新的合理空间,发挥了重要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


二、能否简要介绍下标准的框架和内容?

答:

《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包括了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保障、赋能学习者、智能基础设施、开放融合生态等5个主要维度;进一步分为工场大数据、知识信息流、集成化平台、生态合作网络、学习者能力验证和评价、共建共享机制、课程供应链管理机制、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等18项一级指标;并对每个一级指标进行细化设计,拓展成为96项具体可实操的二级指标细则。

其中,顶层设计是先决条件,体制机制保障是创新动力,赋能学习者是核心目的,智能基础设施体系是关键载体,开放融合生态是发展保障。

第一部分: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推进智慧学习工场各类试验项目向更高、更远、更新、更精、更实、更深方向发展的先决条件。建设方要:(1)坚定以智慧学习工场为内核驱动学校形态整体变革的理想信念,从学校的整体规划入手,使智慧学习工场理念嵌入高校的每一个单位元素,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2)坚持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智慧学习工场2020的总体框架为指引,统筹规划数字化、智能化资源平台,推动学校编成改革,集聚教育创新的全类要素,推动教育形态变革;(3)坚守智慧学习工场建设的标准操作流程和质量保障环节,以质量立身、以实效取信、以价值聚力、以创新破障。据此,编制组确定了总体定位、方案设计、支撑措施三项规划设计要点。

第二部分:体制机制保障

体制机制保障是建设智慧学习工场的创新动力。智慧学习工场是基于新技术、新思维构建的新型学校形态,其建设和应用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强有力的领导与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开放的专业服务机制,以及完善的投入与保障机制。据此,编制组确定了共建共享机制、教师和管理团队建设机制、课程供应链管理机制,以及咨询、服务和指导机制四项机制改革方案。

第三部分:赋能学习者、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赋能学习者、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是智慧学习工场的核心使命。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学习工场的教学中,学习者是学习任务的首要承担者,强调唤醒和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驱动和激励学习者自主学习,重点放在学习者的价值观、心智、能力、学习行为、成效反馈等流程、机制和方式等全要素上,为学习者全面发展、灵巧学习和终身学习提供条件,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讲授走向以能力为本位,能力训练、合成和验证、职业体验和启发、创新创业赋能、持续学习辅助等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据此,编制组确定了学习流程、机制和方式;学习者能力验证和评价;持续性的职业和社会体验、认知和辅导;创新创业教育五项创新培养举措。

第四部分:智能基础设施

智能基础设施体系是智慧学习工场建设与应用的“关键平台”,包括校园硬件环境、大数据设施、知识信息流载体等,在泛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全面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实现人、物、校区、园区、城区、企业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从而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形成“可感知、可分析、可研判、可干预、可自愈、可赋能”的新型学习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据此,编制组确定了基础底层设施、集成化平台、工场大数据载体和知识信息流体系四项关键枢纽性设施保障。

第五部分:开放融合生态

开放融合生态是智慧学习工场汇聚、优化配置资源的重要支撑,也促使智慧学习工场更加紧密地支撑产业转型、助力区域升级、服务社会发展,实现可持续的正反馈激励。通过集成应用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等新兴技术,智慧学习工场打破时空壁垒,拓展教育维度至社区、工厂、田间、科研院所、创业基地等更加广阔的社会自然空间,智慧学习工场将搭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集成、产业支持、转化应用、文化传承与创新和社区服务综合集成、开放共享、融合互生、因需而智的综合性开放融合生态,为新教育形态演化无尽的可能性,为社区繁荣、区域振兴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据此,编制组确定了生态合作网络搭建、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继续教育和社区服务三项重点建设任务。


三、能否以举一例证说明,如何把握标准的具体条目?

答:

解读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的具体条目,可从内涵解释、痛点分析和评价认定这三个角度,进行初步分析。

以“职业认知和社会体验”模块中的条目为例:“10-2职业体验、认知,就业指导和支持应当贯穿始终,设计在整个人才培养流程中。”

【内涵解释】

应开展学生的专业解读、职业规划、职业体验、职业价值观培育、能力成长路径辅导和心理辅导等工作,在帮助学生达成专业教学要求的同时,实现学生发展职业能力和各项社会技能。在各项指导活动中,学生的职业体验、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的指导是重点,其它专业教学活动也应从不同侧面予以支持。

专业任课教师应在学生学习指导工作中发挥主力作用,结合课程教学开展学习指导工作。学习指导应实现以下目标:首先,应该让学生清楚专业的学习要求,知晓毕业时能够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对实现毕业后职业发展路径、职业所需能力、职业应有道德有所了解;其次,应该让学生明白每 一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在自身能力的合成与淬炼中的定位,了解课程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能力成长要求的关系,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最后,应该建立起良好地师生沟通渠道,使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无论是专业问题、职业问题、发展问题、心理问题,都能够方便地寻求帮助。能力路径辅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价值观培育等工作应该与学生达成毕业要求相联系,促进学习者的终身发展。

【痛点分析】

1. 学生学习指导工作不能围绕能力培养的要求,学生对专业课程在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意义不了解。

2. 学生的专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各项工作未能建立联系,相互脱节,甚至互相干扰。

3. 教学模块不能承担学生学习指导的主要责任,职业价值观等培育,仅依靠学生工作队伍,教书与育人相脱节。

4. 任课教师缺乏产业界经验,不能够很好地帮助学习者获得职业体验、能力路径和职业规划。

5. 教学模块缺乏产业实际操作环节,不能够帮助学习者在“真学真练”中形成实践技能。

【评价认定】

1. 专业向学生解读培养方案的情况。是否有专门的工作环节向学生全面解读培养方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培养目标、能力图谱、课程体系、职业路径及其相互关系。

2. 专业对任课教师开展学生学习指导的工作要求和政策支持。是否明确任课教师在学生学习指导工作中的主体责任,明确学习指导工作的具体要求(能力模块、职业模块、专业内容、职业体验频率、职业演练方法等),明确学习指导工作的政策支持(实习实训条件、工作条件配备,工作量认可等),是否有证据证明教师知晓上述工作要求并能有效执行。

3. 学习者专业指导、能力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关联度。任课教师是否向学生解释课程教学大纲,说明课程目标、培养要求、能力图谱和职业前景的关系,是否有证据证明学生能够参照课程目标、能力图谱、专业要求和职业技能,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

4. 专业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工作是否有制度、人员和条件保障,指导工作是否能够与学生毕业要求相联系。


四、标准的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哪些战略考虑?

答:

(一)生态构筑。智慧学习工场作为产教融合的新载体、科教融合的新设计、未来教育的新探索,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了生态构筑,教育、人才、科技、产业和信息等要素实现更加充分和广泛的聚集、融合、互生、共享,以创新实践引领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变革,因此,标准内容涵盖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流程改造、场景构建、机制探索、底层架构设计、共享核建设、新型空间打造等学习时空全要素。

(二)战略支撑。智慧学习工场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新平台,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了对国家战略的支撑,标准融入了国家的战略部署,尤其是创新驱动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新理念和新措施。

例如,标准的“总体定位”和“方案设计”模块体现了“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课程供应链管理”模块体现了产教融合的运行保障机制,“学习者能力验证与评价”模块体现了科教融合中强调实践和探求的育人理念。

(三)科技赋能。智慧学习工场是适应科技革命的新机制,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了科技赋能,充分把握前瞻科技的时代脉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推动5G、大数据、VR&AR、区块链等技术综合集成,推动以数字化智能化平台为中心,灵巧学习、集成化场景、全域感知、数字化评价、智慧管理等有机结合、自我演进。

例如,“基础底层设施”模块就对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基础条件提出了指导意见,并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为核心的智能中枢系统,设计了工作方案;“工场大数据”模块也开发了相关数据模型,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服务,以评价和改进学习者的学习,并对课程设置、实施、评价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数据收集提供了底层架构,实现教情、学情的及时精准反馈,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

(四)改革创新。智慧学习工场作为未来学校形态的新探索,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了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打破传统的学校形态桎梏,让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实时发生在家庭、社群、产业、创新平台、创业基地等更广阔、更灵活、更泛在的社会自然空间,智慧学习工场既可以设置于现有学校,又可以设置于企业和科研院所;既可以是大型集成的园区式的,又可以是小型融合式的,不拘泥于具体形式的智慧学习工场以全面发展、能力本位为核心目标,不断发展新的学习方式、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和发展机制。

例如,“生态合作网络”模块就提出了智慧学习工场在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园区的多种类型主体的互联共享模式,合作伙伴可共同打造涵盖分支机构、实验室、创新中心、实训基地等混合功能模块的灵活组织形态,并开展实习实训、课题研究、项目研发、创新创业等实质性教育教学活动。

(五)学习者本位。智慧学习工场作为实现终身学习的新载体,框架和内容设计体现了学习者中心,立足每个人的发展需求,设计每个学习者的能力图谱和流线,为学习者的多样化、个性化成长建立教育供应链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配置学习资源,设计教育流程,因需而智、终身服务,学习者有需求就会有响应,打造学习者永不毕业的学习时空。

例如,标准专门设立“赋能学习者”章节并置于中轴位置,特别提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整体性图景,下设的“持续性的职业和社会体验、认知和辅导”的模块,关注学生群体的多元性、跟踪学习者的能力养成和职业发展、完善学习者的职业辅导和支持,“生态合作网络、“创新创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与社区服务”等其他模块也同步强调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等理念。


五、标准下一步的实施重点是什么?

答:

(一) 强调标准的开放实验性。标准重点向智慧学习工场的建设主体、战略合作方、资源供应方等辐射群体进行宣贯,并面向社会群体公开,结合座谈、宣讲、培训等多种形式,推动相关方积极引用标准和有效使用标准,提高运用标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逐词逐条解读标准文本,让标准化理念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等领域深入人心,帮助准确了解标准、自觉使用标准。

(二) 强调标准的动态演进性。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园区,在对照标准的过程中,将建设过程中的发展典型,提炼总结并整合、纳入标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我们将持续发布相关的研究成果,案例和报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 强调标准的持续优化性。我们推动2020标准的实践并跟踪这一实践的进展。同时,我们将继续深化智慧学习工场的系统研究和2025标准的研发编制工作,在此期间,理论研究的深入,创新实践的进展和标准指引的不断升级,将会持续地引领智慧学习工场的前进。

(四) 强调标准的国际对接性。我们还将积极参与智慧学习工场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化活动,主动参加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并承担有关职务;加大智慧学习工场相关领域标准的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注重吸收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智慧学习工场标准“走出去”,做好标准外文版翻译和出版工作,有效服务中心已经布局的中英、中美、中欧等国际平台化合作项目,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标准互认。


六、标准的实施原则是什么?

答: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注重智慧学习工场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在规划指引下,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逐步深入,不断增强实施应用效果,统筹推进智慧学习工场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协调发展。

统一标准、分类指导。以做好顶层设计为先导,为搭建智慧学习工场之间的集成平台做好要素供给、标准指导、协同创新等基础工作,规范智慧学习工场建设。建设过程注重统筹、分类论证、监督标准先行,以学习需求强烈、应用场景明确、产业支撑强劲的智慧学习工场实验项目为突破,选取有条件的学校、企业和园区强化指导,由点及面有序推动智慧学习工场的建设。

创新驱动、模式探索。广泛学习吸收新兴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用新的技术、新的思维方式加快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创新,重新设计和推进学校的系统变革和内涵发展,形成新模式、新流程、新编成、新机制和新内涵。将智慧学习工场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统筹规划、整体设计,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与终身化现代教育体系提供动力,逐步探索出适应智能社会创新人才要求的育人新模式,达到灵巧学习的全新境界,驱动教育创新与形态变革。

技术赋能、强化育人。智慧学习工场建设的关键之一在于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集群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一方面,突出培养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数字化智能化环境下教学创新和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以驱动激励学习者自主学习为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综合技术素养,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和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深度变革。

虚实相生、维度拓展。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社交网络、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融合物理环境与信息环境,建成能够感知环境、识别情境、记录行为、联接社群的教育教学环境,使校园和教育教学的时空维度得到拓展,教育扩展到家庭、社群、产业和自然社会环境,学校和社会共同为各类学习者提供适合的教育资源,形成新时代学校的崭新组织形态。

共享聚核、以核聚变。智慧学习工场建设要坚持以共享核聚集资源,鼓励学校坚持大舰战略、“大平台+”战略为指导思想,打造智慧学习工场共享核(例如企业家学院、数字化智能化平台等),依托优质核心资源,实现通用资源、共性流程和集成资源的共享,聚集现有产教融合基础上的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科技资源,聚集中英、中美、中欧等国际合作平台资源,以核为中枢连接不同专业、学科、园区、产业等多类型的智慧学习工场,聚智成核、以核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