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坚持应用转型,深度推进产教融合丨“聚变”成果集萃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7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试点先行,充分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作用,尊重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统筹推动作用,统筹部署、协调推进。

开启 “大平台+”产教融合的“聚变”行动

“大平台+”系列产教融合项目是推动应用型高校转型、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改革特区和重要载体,为推动项目实现指数级发展,做优做强产教融合业务集群,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于201811月提出“大平台+”战略,产教融合系列项目在大平台+战略的指导下持续升级演化。

为了解项目进展情况,解决项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优化方案,对接资源,持续推动项目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学校规划发展建设中心开展了2019“大平台+”系列产教融合项目质量巡检工作。

此次“聚变”覆盖“大平台+”系列产教融合项目全部落地院校,主要针对相关院校项目建设方案的实施情况,项目管理与运行机制的进展情况,学科专业集群、实训基地、科研协同、社会服务等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推进情况及项目向平台化生态化演化的进展情况等综合维度展开年度巡检。

为了展示项目在演化过程中的创新性案例,挖掘闪光点,“教育之弦”将于近期推送系列报道,分为一线光影、学子心声、成果集萃、创新案例等板块,体现项目平台演化的具体路径和赋能方式,全景展示平台故事的叙述架构和高光时刻。

今日,我们首先分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实施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和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的成果集萃,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实现。

确立“三不一特”发展思路,培养“五得四能”人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学院积极贯彻学校确立的“三不一特”发展思路(不走传统型、跟随型、封闭型发展道路,打造“服务0-12岁儿童成长”办学特色)。以重庆市特色专业、重点培育学科为基础,以重庆市一流专业和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建设为平台,深度推进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基地和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两个产教融合项目的实施。

学院以大数据智能化方向为切入点,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物联网技术等五个本科专业联动发展,以产学研协同,服务0-12岁儿童成长,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五得四能”(计算机类学生:跟得上技术、说得出流程、做得来项目、耐得住寂寞、融得进团队;数学类专业:能分析问题,能构建模型,能应用软件,能立足行业)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特色理念,错位发展,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大数据智能化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学院。

“四轮驱动”机制,校企双方从“融入”走向“融合”

科学完善的合作机制是贯彻落实产教融合办学理念的重要支柱和运行载体。学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及数信学院都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基于“四轮驱动”(即责任驱动、价值驱动、内涵驱动和愿景驱动)的产教融合合作机制。

科学设置工作机构

学校建立起“一套班子,三块牌子”(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学院和曙光大数据学院)的产教融合组织架构,产教融合学院的领导由学院领导、企业方、教务处和学生处等方面的主要领导组成,从政策、人力资源、场地和经费等方面全力支持,对产教融合的办学目标、专业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就业等做好全面的中长期建设规划。二级学院成立产教融合工作小组,由学院专职教学副院长、学生工作专职副书记、产教融合专员、企业项目经理等人员组成,通过每周召开的学院党政联席会或院长办公会,及时解决产教融合中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生工作、学生创新创业等环节的问题。

合作开展专业建设

其一,校企双方共同设置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两个委员会委员由学校一线骨干教师、企业派驻骨干教师、企业专家和行业专家组成,两个委员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平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给予指导。

其二,在专业设置上,实施专业双负责人制度,即校企双方各派一名骨干教师担任专业负责人。充分利用产教融合行业资源优势,充分调研设置新专业必要性和可行性,向学院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专业论证报告;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全程指导,并提供咨询指导意见;按有关规定报学校审批。

其三,明确要求校企双方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要深入行业调研,通过深入衔接与合作,打破“表层”合作,丰富合作内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持续发展为目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和评价、共同推进课程资源、课程教材建设,所有方案经提交教学指导委员审批后执行。

合作打造师资队伍

实施双师队伍混编制度,按人才培养需要将校企双方的师资进行混编,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进师资队伍融合。两个产教融合学院专业课教师来自于企业生产管理、研发一线,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熟悉行业及企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及标准等,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研发中优势明显。

但他们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规范等方面还待提高。学院对企业教师入职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经考核入职后,还为其制订专门培养与使用计划,选派学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来自企业教师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培养。学院同时选派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线教师,通过学校的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合作研发、共同攻关,提高教师的项目应用开发能力。

共建教学科研平台

两年来,与中科曙光信息产业集团双方各投入500万共计1000万,共同建设数据中国应用创新平台;与企业中兴通讯各投入500万共计1000万,建设ICT产教融创新平台;两个平台的运行服务器达到500台、计算能力达5000核、存储能力达PB级的大数据处理中心,达到行业应有的先进水平,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持。

合作开展人才培养

以教育部-中兴通讯的“ICT产教融基地”项目为依托,成立中兴通讯信息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两个专业合作人才培养,目前在校学生近700人;以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创新基地为依托,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专业合作人才培养,目前在校学生近500人。

合作开展创新创业

通过产教融合,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联合申报承担科研项目和横向应用项目,合作建设科研平台,共同产出优秀科研成果,同时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重庆地方经济向大数据智能化转型发展。

合作进行质量管理

将来自企业的教师分配到学院相对应教研室,由各教研室统一管理,统一开展教研活动;将企业教师和学院教师的所有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统一纳入学校和学院的教学规范管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将质量管理评价结果向企业教师和合作企业方反馈,促进其持续改进,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完善产教融合合作机制,让产教融合落地“深耕”,释放出人才培养新动能,使校企双方从“融入”走向“融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合作效果显现,办学质量持续改进提升

通过产教融合,教育链、人才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布局基本形成,优势正逐步显现。

专业建设成效持续提升

2016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重庆市特色专业支持, 2017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重庆市重点培育学科,2018年获重庆市新型大数据人工智能学院建设支持,201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立项。

师资团队优势初步显现

以教师“三要”(即要精通专业、要扎根行业、要立足企业)为标准,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培训、兼职、挂职锻炼,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与中兴通讯、曙光信息集团构建混编双师双能团队,师资团队初现优势。三年来,先后支持30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行业挂职和海内外访问,120余人次到行业学习、培训、进修交流,具有“双师双能型”占专任教师达到2/3,副高及以上占51%;博士、硕士学位占专任教师超90%

人才培养特色逐步形成

通过实施教融合,构建起三循环双曲线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应用型“五得四能”人才,办学特色逐步彰显。在实践教学上,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1133”分段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对接率达100%;岗位能力课程模块由合作企业制定,并由企业工程师担任教师。近年来,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教学科研平台布局完善

通过产教融合,围绕教育大数据分析及其应用服务建成一系列教学科研平台。近三年建成重庆市儿童大数据工程实验室、重庆市交互式电子教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市级平台,同时,建设交互式电子产品协同创新中心、机器感知和幼儿智能教育重点实验室两个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和七个学校工作室。在校学生中,30%以上的学生都参与到学院各类研究平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课程资源建设成效明显

校企合作编写《Python编程基础与实践》、《hadoop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虚拟化技术》等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群教材6本。建设校级一流课程《JAVA WEB框架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门。合作出版《SQL数据库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等10本“十三五”规划教材。

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近三年完成企业委托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服务横向项目20余项,项目经费达500余万元,获授权的发明专利10项目,实用新型专利近30项。每年有近30%的学生参与教师各类应用项目,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锻炼。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近两年来,每年参与数信学院各级平台、工作室项目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30%以上;40%毕业生至少参加过一项以上的学院各级平台、工作室项目,100%的学生参加项目实训累计8个月以上,时间累计20周。专业毕业生获得高水平行业、企业认证数量占所有学生40%;建成师生创业(孵化)项目(工作室)6个,学生成功创业15个。2018年,学生参加专业竞赛,获得国际级奖项4个,国家级奖项24项,市级奖项30项,获得创新创业获奖15项,一项获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金奖。

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

2018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专业相关度近70%以上;毕业生月平均薪酬4500元。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92%以上;比较吻合度65%以上。毕业生工作满意度达9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0%以上。

未来学校将在“大平台+”战略指引下,面向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和移动互联三大类产业,坚持“五得四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继续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实践,突出应用、产协研协同,服务0-12岁儿童成长,努力建成重庆有个性、西部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大数据智能化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