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规划与战略研究 > 教育规划与 战略研究
制造到智造,高等教育如何在战略中寻找新战略

发布时间:2017-08-16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制造业产品服务环节回归制造企业,推动制造业产业形态从产品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演变。

制造业服务化是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电气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引入、交通技术进步和运输能力的极大提升、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的深度融合、现代金融工具的大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生产效率,进一步细化了劳动分工,产品制造全流程的许多服务环节开始从制造业企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于制造业企业但又为企业服务的行业,标准化工业生产与基础性和多元化配套服务相互搭配,形成新的工业形态。


制造业服务化的现实选择

《中国制造2025》特别指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将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

制造业服务化有效提升了我国企业在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深化了企业价值链的参与程度。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企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向制造业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实现,可以从运输服务、电信服务、金融服务和销售服务的角度来加以分析。

比如,交通运输服务化有利于降低企业交货的时间成本和运输风险,不仅企业购进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得以降低,企业向市场交付成品的运输成本也能够得到控制。电信服务化通过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消除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信息阻隔,提升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效率。金融服务化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的流动性约束,降低企业融资交易成本。产品销售服务化有效缩短了厂商与顾客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制造业企业参与产业链下游的深度,有效减少了生产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误判,有利于企业改变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

制造业服务化有利于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制造企业长期的创新能力、竞争力和企业绩效。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转型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付出一定的转型成本。

一旦企业成功跨过起步阶段,进入加速服务化发展的阶段时,企业前期大量的投资积累和内部优化调整已经完成,服务化升级的各种机制开始逐步发挥效应,服务化率的提升和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会形成稳固的良性循环,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会逐渐降低,产品附加值和企业利润会逐渐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会逐步提升。


科技服务业撑制造业服务化

科技服务业,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经验、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和科技鉴证等活动,是在当今产业不断细化分工和产业不断融合生长的趋势下形成的新的产业分类。

科技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贡献可以通过知识转移的过程来分析。知识转移分为知识创新、信息搜寻与合作匹配、知识应用于生产三个阶段。

科技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制造业的发展。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科技服务业的集聚效应越明显,产业内的分工与合作更加深化,促使服务企业间的知识和信息流动更加快捷且频繁,促进隐形知识显性化,从而推动知识与技术的深度创新。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本地区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相邻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

科技服务业有利于促进高新技术制造业服务化。高新技术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之间具有较强的产业协同演进关系,要求科技服务部门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便捷的专业化服务,通过现代技术的支撑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与发展;而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品如通讯设备、电子机械、专用设备等则为科技服务业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渠道,增加服务的市场需求并促进科技服务业的升级和发展,形成相互良性互动的协同发展。


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能做什么?

通过培养高技能劳动力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所产生的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进入科技服务行业,直接支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高校与科技服务业之间的人员交流,能够进一步促进高校的科技研究和知识创造。而且,制造业价值创造环节的知识会通过科技服务业和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直接接触、交流与沟通持续输入到制造业中,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在高技能劳动力的支撑下,借助于日益发达的互联网通讯技术,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内的新知识不断得到汇总、分析与整合,并向制造业进行传递,使其获得持续不断的新技术、新信息和增值服务,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由此,形成高校、科技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之间的良性循环。

通过知识外溢效应促进科技服务业升级

当科技服务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新知识的获取和创新将成为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高等教育资源集聚的区域往往在前沿知识与新理论、新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区域内的高校和企业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与互动,会产生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效应。

这种外溢性首先表现在科研机构产生的新知识、新方法在行业内得到传播和交流,从而使特定集聚区内的科技服务企业提供更多的新产品、新服务。当这种知识创新机构向科技服务业的知识外溢达到一定水平后,就会通过行业向制造业进行传递,形成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知识外溢,从而提高制造业研发、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升级,高等教育怎么做?

加快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服务高端人才。

复合型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懂管理,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市场开拓能力。一些人力资源调查也显示,仅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岗位要求,企业要寻找具有交叉学科专业背景、掌握专业技术、熟悉团队管理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

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现实来看,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知识分工的专业和学科为主,而复合型人才培养还非常不足,需要加快大类招生改革,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当前,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国内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热点。通过大类培养,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扩宽知识面,以更好地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因此,要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开展大类专业招生改革,及时总结改革经验。

面向科技服务业发展需求,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对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培训。

积极利用各类人才计划,依托科协组织、行业协会引进和培养人才,开展科技服务人才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完善科技服务业人才评价体系,健全职业资格制度,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人才在科技服务领域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引导高校参与科技服务机构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目前我国科技服务机构以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企业性质的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向企业化发展,是激发其市场活力的根本途径。在引导企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放开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市场门槛,为企业主体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服务业,与公有资本进行混合,充分发挥不同资本的优势,推动科技服务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激发科技服务企业的活力。

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布局,服务区域科技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需要。

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存在差异,影响了科技服务业集聚度。政策方面应考虑差异性,应当因地制宜,东部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应在发展大城市高等教育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中小城市的教育资源布局,培育大城市科技服务业增长极,带动中小城市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应强化人力资本集聚,加快重点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化布局,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注重挖掘重点城市内在的潜力,延长科技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同时兼顾和推进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