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以“建构学习者能力”为本位,合肥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之道丨智慧学习工场大讲堂

发布时间:2019-09-02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先后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作为产教融合的新载体、科教融合的新设计和未来教育的新探索,智慧学习工场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于2017年10月首次提出。智慧学习工场始终推动着产教融合向“大平台+”的方向持续演化升级。

历经两年多时间的多层级交流、多次研究调整、多项实验验证,《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于7月29日正式发布。该指引从技术上兼容各类相关的国家标准,并填补了现有国家标准体系的空白。

以此为契机,中心推出了智慧学习工场大讲堂系列报道,以大家之言,明教育真义。今天,我们将与大家分享大讲堂嘉宾——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教授对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的实践与思考。

因需而智,实现对学习者的能力建构

合肥学院曾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早在1985年成为中德省州文化交流合作共建项目,接受中德两国领导人多次莅临考察,学校也因此得到了长足发展。

目前,合肥学院正朝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迈进,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与创新方面,逐步建立了灵活性、可拆分性、突破学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为重点培养学习者应用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一点充分体现出了智慧学习工场“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理念,通过建立价值观、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实战能力、创新能力的成长流线,并将专业结构向“因需而智”方向转变,以模块化课程为教学单元,最终实现对学习者能力的建构。

理论结合实践,八面开花创新探索

合肥学院在新型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遵循“八个转变”:

一是坚持办学理念向“应用型”转变,以“地方性、应用型、国家化”为办学理念,走突破同质同构的特色发展之路;

二是坚持专业结构向“需求导向”转变,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突破学科定势,以社会需求设置增设调整专业;

三是坚持人才培养模式向“产教深度融合”转变,建立“全过程、一体化”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共制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共搭课程体系,共建多层级校企合作组织,结合企业真实案例建立项目库,实现教学融入真实工作场景;

四是课程体系方面坚持向“能力导向”转变,以专业为导向,以职业或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或技能为中心,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起来;

五是教学过程方面坚持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评价,促进“教”与“学”的统一;


六是师资队伍方面坚持向“双能型”(教学能力、产学研合作能力)转变,通过挂职锻炼、企业工作、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培养教师行业能力,并制定“双能型”师资认定标准;


七是资源保障方面坚持向“两个开放”转变,即向“国际开放”和“地方开放”转变,学院已与国内外企业、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高校共建40个校内嵌入式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及24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八是质量评价方面向“两满意”转变,已建立25个主要环节质量标准,将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走访、第三方评价等纳入评价体系,实现内部评价向内外结合转变,实现“学生满意”和“社会满意”。


突破瓶颈,致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实的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着有力支撑。

蔡敬民表示,合肥学院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进行了“模块化”探索:

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

或者说,一个模块是一个在内容和时间上自成一体、带学分、可检测、具有限定内容的教学单元,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


当学生修完某一模块后,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根据“博洛尼亚进程”内容,将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向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转化,即从学什么知识向会什么能力进行转变。

模块化课程体系重点体现了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在特色方面要具备灵活性、可拆分性、突破学科,在层次结构方面包含了基础知识的公共必修、本专业必备知识的必修、本专业涉及其他方向的选修、更加宽泛的跨专业选修的内容。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思路,要搭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构架,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评价机制改革,深化校企合作的合作教育模式改革,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建设,坚持地方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开放与国际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抓住发展机遇,增强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