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心动态
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3-09-15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抓住人类社会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深刻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潮流,精心谋划、亲自推动我国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发展,作出多项重大部署,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升,相关人才紧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同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给教育带来跨越式发展。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也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列为重点任务。

为服务数字经济发展,抢抓数字产业发展重大机遇,加快培育高质量数字领域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自2014年起,中心联合领先企业和教育服务企业,共同实施了一批数字技术领域产教融合项目。通过引入优质的课程资源、师资力量、新形态教材、先进教学模式及合作资源等,项目聚焦学科专业、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创新创业、应用科研等全方位赋能院校内涵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有益探索,并为数字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

在实施教育数字化的背景下,已有产教融合项目正向数字化不断升级,助力学校加快数字化建设,促进数字技术在教育场景的集成应用,推动教育教学活动数字化,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师的现实路径等。本专栏将推出以数智教育培育数字人才的创新案例,深入剖析大数据、ICT、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商科、应急等领域的产教融合项目的数字化升级方案。


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

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连接器,是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企业、校园建设,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抓手。

为深化对产教融合规律的认识,自2016年起,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联合ABB、FUNAC、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领先企业和教育服务企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先后实施“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计划等产教融合项目,优化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发展机制,赋能产教融合模式升级,成功推动北部湾大学等一批应用型高校主动创新,探索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北部湾大学:推动办学模式转型,校企合作凸显“应用型”特色  

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应势之举。依托基地建设,推动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等的转型,进而实现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北部湾大学在转型发展中探索出的有效路径。

北部湾大学响应国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立足北部湾,面向南海和东盟,坚持产教融合,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并以广西沿海地区向海经济产业链及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支撑海洋产业信息化发展的ICT专业集群,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形成具有“应用型”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2016年,在中心的指导下,北部湾大学参与实施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联合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引入ICT行业先进的企业级设备,新增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并通过企业工程师驻校服务以及校企联合推进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职素指导等工作,为北部湾地区ICT产业输送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推动北部湾大学“应用型”办学特色更加凸显。

依托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北部湾大学进一步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立足北部湾,面向南海和东盟,坚持产教融合,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并以广西沿海地区向海经济产业链及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支撑海洋产业信息化发展的ICT专业集群,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合作成果日益凸显: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申报的职业教育教改项目多次获得省级重点项目立项;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极大提升,荣获国家级、省级技能竞技类、创新创业类大赛80余项;2021年,北部湾大学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获评中国软件行业协会颁发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


——枣庄学院:契合产业发展,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有助于高校紧密对接地方产业企业,赋能建设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专业,有效解决产教融合“合而不深”的问题。

2018年,枣庄学院秉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发展思路,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升级建设了工业级柔性数字制造生产线、智能制造技术中心,共同组成枣庄学院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结合区域智能制造支柱产业发展,新增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

基地如何赋能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契合?枣庄学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基地建设、管理,突出实践教学主体功能,助力高校师生在教与学中进行实践创新;组织师生与枣庄地区多家智能制造企业开展技术项目合作,以技术实践与服务支持来提升基地服务教学、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同时,结合相关企业的对行业技术、岗位人才的需求,反哺专业建设持续改进。

此外,根据枣庄地区智能制造行业特点,校企联合组建技术应用开发团队、工程服务团队,开展项目设计、咨询、应用开发及工程服务等工作,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与枣庄地区智能制造行业技术企业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大学间、企业间、区域间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产教深度融合体系,促进区域智能制造产业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依托基地建设,枣庄学院成功从简单校企合作阶段跨越到深度产教融合阶段,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已成为学校重点建设的本科专业,并成功获评“校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项目核心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多项荣誉称号。基地的建设也获得了政府、行业机构等单位的高度认可, 2021年入选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还被确定为枣庄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中心。


——贺州学院: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八共同”“六融合”协同机制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是覆盖产业、教育、社会等多领域的复杂系统,需要深度参与建设。构建完善的校企协同合作机制,能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带来可靠的保障与助力。

2017年,贺州学院融合政、校、企资源,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搭建数据通信、光传输、云计算、三网融合等实训平台,以及智慧农业行业应用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中心等教研平台,为学院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3个新工科专业的建设打造了一个高水平的实训环境。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贺州学院与合作企业建立了全方位的协同创新机制,探索出校企“八共同”合作机制,即共同研究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共同赋能人才培养、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并通过合作企业提供的工程师驻校等服务,将企业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学资源等引入到专业建设中,校企协同开展资源开发、教研教改、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工作,逐步实现“六融合”(技术融合、师资融合、标准融合、经验融合、模式融合、资源融合),有效解决实训基地在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难题。

近年来,依托基地建设,贺州学院取得了丰硕的产教融合成果:通信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接连举办了2020年新工科与产教融合发展高峰论坛、2023年广西新工科教育论坛等多场学术活动;构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成功将基地建设成为新工科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阵地,为贺州学院的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石家庄学院:开展项目实践教学,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如何才能打破“纸上谈兵”的困局与约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可以有效地帮助高校解决这个问题。实训基地具有先进设备和构建了项目实训场景,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和“沉浸式”的项目环境,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助力培养高校实现应用型技术人才。

石家庄学院建设的“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是集“智能制造实习工厂”、“智能制造学院”、“智能制造技术中心”三位一体的集成性、系统性实训基地,其先进的实训设备、应用场景为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工场化实训环境。在此基础上,石家庄学院联合合作企业创新学习模式,实施了“工场化学习体系”,以成果为导向,以“能力进阶”建立学习流线,通过“工程、研究基实践”项目构建学习引擎,开展递进式项目实践、分类人才培养、职场化课题实践和职业素养进阶式培养,重点提升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和职业能力。

近年来,机器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已日渐明显,因专业技能强、职业素质高,学生深受实习企业、就职企业的好评;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强,竞技水平高,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机器人比赛等多类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的学生达80余人次,累计参赛作品达100余项;获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7项;2022年,学院首届工业机器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1.22%,其中10%的学生成功考取研究生;部分学生任职于汽车制造企业、制造工程自动化企业、国内知名半导体企业等专业对口企业,为河北地区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输送了一批优质的人才。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升高校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

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是高校培养产业亟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密切链接区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的平台,对地方产业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有效提升高校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赋能地方中小企业技术提升,驱动地方产业发展升级。

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坐落于周庄,地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地带,东临上海,西接苏州,毗邻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桥国际商务城和吴江高新技术开发区。面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需求,学院主动开展校企合作,主动配合“昆山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

2017年,学院建成“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基地,为智能制造方向电气工程机器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大专业的师生提供了先进的实践教学环境。为满足区域智能制造企业更多的服务需求,2020年,学院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基地的基础上,新增建设经世智造学院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精益实训中心、MES无代码开发实训基地、工业机器人应用中心,将基地建设成具有先进性、可看性、可用性的产学研创一体化实训基地。依托基地先进的实训设备和驻校企业工程师服务,学院面向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兄弟院校开展智能制造专业技能培训服务、师资培训服务20+次,累计培训500+人次;面向长三角区域的中小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及资深技术人员,开展生产管理培训、企业智能制造专题培训,累计培训超过2000人次、服务企业60多家……

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力推动了昆山地区智能制造产业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服务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近年来,基地已先后获评“苏州高职高专院校第二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苏州市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并入选“首批昆山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评估诊断和技术服务。


随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发布,“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的重点任务,必将迎来高校新一轮的创新、升级、改造。面对新要求、新目标,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高校、政府、企业更加密切的联动,聚集优势资源,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科研创新平台、技术服务平台,辐射带动相关专业、产业领域开展学生实习实训、企业员工培训、技术研发等,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