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信箱:lzxx@csdp.edu.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心业务 > 调研报告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06-30                               来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进调查研究工作走深走实,6月8日上午,中心副主任邬国强一行赴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以下简称“北洋园校区”)开展调研,详细了解了北洋园校区的学科组团、空间布局及绿色校园建设等情况,并实地参观了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以下简称“地震大装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基本情况

天津大学是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的16所国家重点大学之一,是“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北洋园校区是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重点项目,也是住建部国家示范绿色校园。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同时突出天津大学“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重点院校的社会责任,北洋园校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尖端科技的示范性绿色生态校园。

北洋园校区位于北洋园二期建设项目区内,总规划用地243.57公顷,总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90万平方米,规划结构以中心湖为核心,各建筑依水而建,传承了老校区的水文化,形成特色的湖畔水景校园。北洋园校区建设获得多个国家级、省级奖项,其中:主楼、图书馆和体育馆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第一教学楼荣获住建部颁发的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二等奖。

二、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规划建设特点

(一)科学布局的学科组团

北洋园校区的学科规划建设与学校的事业发展相结合,本着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大幅提升学校高端人才的培养能力,增加博士生、硕士生、留学生培养数量,提升天津大学的国际影响力。

北洋园校区以学科组团的形式实现整体搬迁,包括文科、理科、材料学科、计算机软件、机械和土建等,届时在校学生规模达到21000人,教学科研主体功能向北洋园校区集中。卫津路老校区将成为高端培训、新兴学科培育、重大科技攻关和文化创意为主的特色基地。

(二)以人为本的功能布局

近年来,大量的校园规划形成了功能分区明确的惯性思维,北洋园校区规划创新性地引入了以学生活动为导向的布局模式,以“一个中心,三个融合”为理念,合理布置学生宿舍、院系组团,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形成学科、学生和教师的融合。将学生生活区镶嵌于各学院组团之间,二者交错布置,形成“学”“住”穿插的功能布局,最大程度地方便学生的各类校园活动,形塑紧凑融合、促进交流的可步行校园。同时,北洋园校区建筑依水而建,形成特色的湖畔水景校园,与卫津路老校区风貌相呼应。

北洋园校区规划结构的特色在于“一轴两翼”的空间布局。“一轴”营造以学生公共活动为中心的中轴空间,将图书馆、综合实验楼组团、主楼综合体、公共教室、学生活动中心等基础性、共享性的建筑布局在中心轴区,使之成为公共活动的核心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建筑、设施的功能作用,使师生能够最便捷地享用这些公共资源。“两翼”空间主要承载着各学院组团与学生生活组团,两组团交叉布局、依水而建,通过若干跨水景观轴线联系校园核心轴空间,使用便利,充分体现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三)贯穿始终的绿色校园理念

北洋园校区在规划建设中始终贯穿绿色理念、营造绿色环境、规划绿色交通、开展绿色施工,努力将新校区打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性绿色校园。

北洋园校区着重构建绿色能源体系,所有建筑均采用绿色建筑标准,通过采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和适用的材料设备,最大程度的节约能源。在景观工程方面,北洋园校区采用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方法,秉承“安全管理为首,资源利用为继”的雨洪管理策略,以总体规划为基础,构建了多层级分区的雨洪管理系统宏观框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分区的场地条件、功能定位及景观氛围,提出了针对各区具体情况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并与现有及规划的河湖水系紧密联系,与市政管网、溢流系统密切配合,由此搭建起一套完整高效、绿色生态的校园海绵系统,成为“海绵城市”理念系统化应用的经典案例。

(四)世界领先的地震大装置建设

北洋园校区内建设的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继贵州天眼、广东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线站等大装置之后的又一“国之重器”。

地震大装置总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任务包括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试验系统与共享服务系统及土建及相关配套工程。开放运行后,地震大装置将成为世界领先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同时面向国内外实现设备、数据和成果共享,提升我国防灾减灾原始创新能力和全社会减轻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加快地震工程领域人才培养,为提高世界范围内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水平提供支撑。

三、调研思考与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天津大学作为拥有雄厚科研实力与众多科研成果的知名学府,始终坚持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以北洋园校区建设为契机,力争将天津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

(一)以学科发展为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遵循

新校区规划建设是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契机。应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理论前沿、研究热点和行业地方需要,集聚校地支持力量和产业创新要素,使学科建设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对接区域建设需要,聚焦重点,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培育,建立若干能够实现国家意志、符合热点趋势的新兴学科群,搭建和完善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学科体系。

在学科发展的指导下,校园规划建设要满足学科更新换代要求,科学测算不同学科单元的人员规模和空间需求,充分考虑校园周边生态、学科的学缘相关性、学科交叉汇聚融合以及不同学科群的个性化需求,做好学科空间布局,统筹配置办学资源,强化各学科要素一体化重点建设,打造一流学科方阵,引领带动其他学科快速发展,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和高质量办学空间条件保障。

(二)以绿色健康为校园规划建设的核心理念

在绿色校园研究与建设的道路上,国内外高校的研究者和管理者从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化、雨水和废水的收集回用、太阳能的利用、水系修复与生态水岸的设计、校园景观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不仅适应社会日益提升的低碳需求,也对高校自身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高校是社会能耗大户,大学生的人均能耗指标高于全国居民的人均能耗指标,对外部环境的影响效应显著,因此科学合理的构建绿色校园体系十分必要。建设绿色校园不仅能有效降低学校资源能源消耗,还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北洋园校区以打造国家示范性绿色校园为目标,通过对新校区的绿色校园建设策略进行研究,在复合能源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绿色交通规划以及绿色建筑关键技术集成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为我国北方寒冷地区高等院校的绿色校园建设提供了参考。

高校落实国家“双碳”战略要求,以“绿色校园”理念对校园进行生态规划、建设和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出于校园本身的发展考虑,还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绿色校园建设研究都显得十分必要而紧迫。只有将绿色校园创建根植于人文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实践运用于具体项目,围绕教育教学系统性提升,才能形成全员绿色共识、全过程绿色创建、全方位绿色呈现的美好局面。

(三)以大科学装置建设促进科技创新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支撑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和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的公共平台,具有明确的科学目标,是“国之重器”“科技利器”,体现了国家意志,反映了国家需求。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将对全世界开放,实行设施、数据、成果共享,可以吸引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汇聚在一起共同工作,为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投身科学,热爱科学,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大量的人才储备。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高校应主动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积极规划建设大科学装置,着力提升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大科学装置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创新潜力,只有不断建成填补国际空白的大科学装置,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跟跑向并跑的整体跃升。